老子的智慧PPT.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子的智慧PPT

国学分享: 闫超老师 老子 东方圣经:《道德经》 第一期 老子的由来 道德经的影响 道家和道教的区别 一、老子、道德经、道教 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 德国哲人尼采在读完《道德经》之后,大加称赞,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托尔斯泰当年也曾说,自己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应当归功于阅读《道德经》。 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 道德经的影响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道家和道教分别属于哲学和宗教这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 道家思想的产生非常久远,传说五千年前的中华始祖黄帝与广成子(道教十二金仙之一)之交是最早的道家思想起始。黄帝重阴柔、爱生命(黄帝内经)。到了战国晚期和西汉,道家把黄帝和老子共同供奉为创始人。故有“黄老哲学”之说。 道家是一种哲学学术流派,以劝慰、教化、唤醒世人为宗旨,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传道场所,只是阐述一种学术观点,其代表著作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道教以《道德经》的思想为主要教义,倡导尊道贵德、抱朴守真、清静无为、慈俭不争和性命双修。道教认为,无形无象的“道”生育了天地万物。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故道教徒既信大道,又拜神仙。 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伏羲式“一画开天” 太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 道非常道,名非常名 经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句为道经开篇第一句,可解释为:能说出来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能表述出来的概念,不是永恒的概念。(电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的相继发现)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相反和反复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万物生于有形,有形生于无形。 “反”字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返回、反复,同“返”;第二个意思是反对、相反。这两个意思,是同时具备的。先看第一个意思,大家想一想我们所看到的宇宙万物,它运动变化的规律是不是都是反复、回归--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弱者道之用”,柔弱是“道”的一种最大作用。一般人都认为,强大才是有用的,其实柔弱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柔弱胜刚强,这一点在《老子》中的很多篇章都作了论述,向水学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枪打出头鸟。不要时时处处都争强好胜,不要锋芒毕露。柔弱、谦虚、忍让才是做人的法宝,才是取得成功的“大用”。 水的哲学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8章) 俗人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老子说: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水柔而灵,弱而强,谦而大,浊而纯! 水之柔软,没有固定的形状,能适应一切的环境,可以视对方的强弱来对自身作适当的调整。道——顺应万物! 水之弱虚,这只是外表,即使平静无澜的水流也潜伏着巨大的能量,大海可以用它汹涌澎湃的巨浪摧毁阻碍它的一切。道——力量之源。 水之流动,象征着一种谦虚的精神,向低处流动,洼处注满后,再继续流淌。过程中不断汇集最终汇百川成大海。道——意志极致! 水之宽容,水所过之处,接纳所有。不排斥,不抗拒。道——宽容不分! 水之清净 无论所过之环境加注了多少的影响,一路荡涤污垢,化归本色。道——和一切而自洁! “有无”大道 有,即有限! 无,即无限!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为的三要义 老子的无为并非是不作为之意,更非一种无政府主义,而是要去掉人为的自作聪明,去掉贪、嗔、痴等不良欲望,是无“自己的为”,是依据规律去作为。所以,在想要达到“无为”的过程当中,已经包含了“有为”的成分了。 “不敢为”即是不敢强以人为而伤自然人性与天道,但也不是放任而以随波逐流的方式来服膺于自然;是人文化的自然,而非原始的自然。 1、无为而不敢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5章) 老子于此提倡的是“大仁”、“大爱”,而非“私仁和偏仁”、“私爱和偏爱”。老子对于现实社会的真诚关爱,透过一种符合自然之道的无为方式,来展现他的“有为”、“有私”。所以,老子的无为即有为,无私即有私,是至大至公之为,是至大至公之私。 2、无为而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