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切入点案例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切入点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切入点 案例分析 数学课堂教学切入点 2. 数学课堂教学切入的方法 引史讲故法 ;直接导入法 ;温故引新法 ;实例探求法 ;实物直观法 ;精心设疑法 ;归纳导入法 ;演示导入法 ;综合导入法 ;趣味导入法 ;逆向导入法 ;讲评导入法 ;情境创设法 ;一题多变法 。 1. “切入点”, 解决某个问题应该最先着手的地方。 point cut 一个捕获连接点的结构 数学课堂教学切入点 3. 切入点的选择 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理解数学逻辑性 以学情分析与数学分析为主线选择切入点 激发兴趣,从数学角度引出问题 突破难点,变难为易,揭示数学实质 知识生长点作为切入点 微观、宏观教学的切入点 4. 知识生长点作为切入点 知识生长点。对学习新知识起支持作用的原有知识,或者能使所获得的新知识被固定在认知结构中某一部位的那些知识。 从心理学角度看,知识生长点是知识的固着点。知识生长点是一种根知识,它是知识的本原、雏形或胚胎,具有高生长性、高附加值、高信息量…… 学生的已有知识、日常经验和自然的好奇心就是知识的生长点。知识的生长点既是认识的胚胎,又是新知识或新问题的固着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便于学生将新知识同学生已有知识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黄晓学《从惑到识》----数学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发生原理 教学前调查与教学切入点的选择 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已学的小学,初中知识与本节课的内容、思维方式、学习经验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与教学前调查获得新认识。 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及学习经验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处理教材的方法。 1. 前概念 (1)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对于新知识的已有认知。它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模糊或错误的。前概念的成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正确或错误认识的积累。 (2)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前概念逐步发展到新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任务是要将每一个学生头脑中模糊或错误的前概念尽可能全部地引出来并加以解决。 (3)转变学生的前概念,就是要改造和重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认知结构的改造和重组的过程就是认知发展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同化是指学生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调整和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4)可以把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与经验。 (5)了解学生前概念的途径 长期教学中积累的经验 课前调查:少数人的访谈 课前调查:全体学生的书面调查 其他平行班级老师刚上过此课后的体会 整理已经学过的与本节课联系紧密的知识 1、 “字母表示数”贯穿于初中数学的始终 孤立的数 字母 数与数的关联 公式、数的性质、规律未知 未知数 字母 方程、不等式 字母 数参加运算,未知看作已知 变数 字母 函数 3、几何图形的教学思路 宏观教学的切入点 三条主线:欧式几何、图形变换(实验几何)、坐标 (代数法研究几何)。 基本图形。 三条主线是图形教学的三个途径。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用欧式几何的角度去认识它,用变换的角度去认识,从坐标的角度去认识它。这样就丰富了对图形的理解,深刻体会到几何课程的教育意义。 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去研究图形,从独立的一个图形与几个图形的关系来研究图形。 三角形是三条线段首尾依次连接而成的图形。也可看成是一个点作直线运动,拐弯再作直线运动,再拐弯作直线运动并与起点重合。数轴(点在数轴上运动),等腰三角形(一条线段旋转)。 案例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就接触到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方程的作用,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是小学的教学目标。 到初中,开始系统地进行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讲“设、列、解、答”,或者是“审、设、列、解、答、验”,但学习效果并不好,我们思考:难道这就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解题模式? 课本关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叙述中,总是讲“关键是找等量关系”,但学生解决问题时仍然感到困惑。我们思考: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学生不怕解方程,就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到底原因何在? 1、 从学生思维习惯的角度分析。 因为受小学算术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不习惯用代数法分析和处理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