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学]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水文地质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Hydrogeology 第二章 地下水的赋存 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3.2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3.3 地下水分类 3.4 潜水 3.5 承压水 3.6 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化 3.7 上层滞水 Company Logo 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与潜水含水层给水度的比较 Company Logo 承压含水层的弹性给水度 从理论上来看: 弹性给水度是可以恢复的 实际上弹性是有限恢复的 越过含水层弹性范围(限定),将产生一次性的变形—即永久性不可恢复的变形 最终导致含水层的弹性储水与释水能力降低 Company Logo 等水压线图 等水压线— 承压含水层测压水位相等的各点连线。 等水压线图— 根据承压水测压水位,按一定高差间距绘制的各条等水位线所构成的图。 等水压线图反映的水文地质信息 承压水的流向、水力梯度。(方法同潜水流向、水力梯度) 测压水位 — 静止水位的海拔。 测压水位的埋深 — 地表高程与测压水位之差。 承压高度 — 静止水位(测压水位)高出含水层顶板的距离。 含水层埋深 — 地表高程与隔水顶板高程之差。 承压水自溢区 — 地形等高线与同高的测压水位线各个交点连线所圈围的范围。 确定与其它含水层或地表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需有等水位线图或地表水体水位) 3.5 承压水与承压含水层 Company Logo 等水压线图 3.6 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化 在自然或实际条件下,潜水与承压水的划分也是相对的 在自然与人为条件下,潜水与承压水经常处于相互转化之中,除了构造封闭条件下与外界没有联系的承压含水层外,所有承压水最终都是由潜水转化而来;或由补给区的潜水侧向流入,或通过弱透水层接受潜水的补给。 在复杂条件下,很难将某些含水层中的水划定为潜水或承压水 * * 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包气带与饱水带的划分 地下水面(水位):地下一定深度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形成一个自由水面,称为地下水面,以海拔高度表示称之地下水位 。 (一般通过打井,地下开挖来确定) 地下水面以上部分,包括毛细水带、中间带和土壤水带,岩石中的空隙未被水充满,称为包气带。 地下水面以下部分,岩石中的空隙被水充满,称为饱水带。 包气带与饱水带 Company Logo 包气带与饱水带 地下水位 Company Logo 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包气带(zone of aeration or zone of unsaturation) 特点: ①岩石空隙未被水充满 ②是固、液、气三相介质并存介质 水的存在形式(多样) 结合水、毛细水(各种)、气态水、(过路)重力水 包气带的垂直分带 土壤水带 毛细水带(支持毛细水带、毛细饱和水带) 中间带(过渡带) 包气带水的来源 大气降水的入渗、地表水体的渗漏、饱水带水分上移(毛细水进入包气带、地下水蒸发进入包气带) Company Logo 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包气带(zone of aeration or zone of unsaturation) 包气带水的赋存与运移 受毛细力与重力的共同影响 雨季及雨后的影响 包气带水的影响因素 除受包气带岩性、地下水位埋深、植被发育情况及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影响外,气象因素的影响极为显著。 研究包气带水的重要意义 包气带是饱水带中地下水参与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通道;“重力水”通过包气带获得降水、地表水的入渗补给(补充),部分水又通过包气带将水分传输,蒸发,消耗出去。研究包气带水盐的形成及其运动规律对阐明饱水带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Company Logo 饱水带(saturation zone) 岩石空隙被水完全充满 →是二相介质(固相+液相水) 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 ①重力水 ②结合水 重力水:连续分布(孔隙是连通)→传递静水压力→在水头差作用下,地下水(空隙中的水)可以连续运动。 饱水带中的重力水是开发利用或者排除的主要对象,是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重点。 地下开挖,坑道,巷道,基坑,打井在此带均有重力水涌出来 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Company Logo 3.2 含水层 隔水层 弱透水层 一、基本概念 饱水岩层中,根据岩层给水与透水能力而进行的划分: 含水层(Aquifer): 是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各类砂土,砂岩等 隔水层(Aquifuge): 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裂隙不发育的基岩、页岩、板岩、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毕业生(四)【13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 最新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一套.docx VIP
- 外研版高中《英语》(新标准)必修二Unit6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附作业设计.docx
- 毛概电子书.doc
- 紫外线钣金灰行业报告.pptx
- 外研版高中《英语》(新标准)必修二Unit5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附作业设计.doc
- CQC13464225-2024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安全与性能认证规则.pdf
- 外研版高中《英语》(新标准)必修二Unit1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附作业设计.doc
- 洪洞悦昌煤业副斜井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
- (四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数学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