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湾地处海宁东南隅与海盐毗邻.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湾地处海宁东南隅与海盐毗邻

历史风貌简介 黄湾地处海宁市东南隅,与海盐县毗邻。境内多山,而高阳山,凤凰山和大、小尖山又突出屹立在钱塘江中,成为海宁大地之一大屏障,同时在历史上亦为军事要地之一。宋代初,黄湾已设巡检司,并筑黄湾山寨。黄湾风景秀丽,东晋干宝(字令升),北宋张无垢等著名学者,先后择居灵泉山,读书著律。灵泉山“无垢读书台”为旧时海昌八景之一。清高宗乾隆曾两次登尖山进香远眺。 黄湾历史悠久,人民勤劳勇敢。早在一千多年前已有盐业。本乡主要集镇黄湾,宋时已为南来北往商贾物资集散的重要浦口。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渔猎耕作,繁衍生息。 翻开历史的篇章,感受古人的足迹,却发现历史的长河里满是灾难的身影。人类的生存,自古以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经历了诸多坎坷诸多磨难,才一步步地成长起来。现取黄湾历代大灾中的部分记之。 黄湾历代大灾大事记 三国吴太元元年(251):八月,大风,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 唐贞元六年(790):大旱 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夏大水 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八月,雨至九月,此年欠收。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冬,不雨至下年六月。 宋嘉定九年(1216):四月,大霖雨至六月。 宋嘉定十二年(1210):盐官县,海失故道,潮汐冲平野三十余里。黄湾岗等盐场皆圯(yi.第二声),蜀山沦入海中,聚落畴(chou第二声,田地)失其半,坏四郡田,后六年始平。 元仁忠延佑元年(1314):盐官州,海溢,陷地三十余里。 元泰定三年(1326):八月,大风,海溢,捍海堤崩,广(指宽度)三十余里,袤(指长度)二十里,徒居民一千二百五十家以避之。 明洪武十二年(1379):石墩,设巡检司。 明洪武二十年(1387):石墩,筑城。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海决,冲没石墩巡检司。 明永乐六年(1406):海宁,海决。 明永乐九年(1411):七月,海复决,流民六千七百余户,沦田几千顷。发动军民,修筑海塘。 明景泰五年(1454):正月,大雪连旬(十日为一旬,连旬为几十日),鸟雀俱死。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秋,大旱。 明宏治十六年(1503):旱,被赈。 明宏治十八年(1505):九月,壬辰夜,地震。 明正德十二年(1517):四月,甲子夜,地震。 明嘉靖八年(1520):七月,蝗灾。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倭寇(日本封建主集团乌合海盗)始犯黄湾。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冬有虎四,衔稻草,巢石墩民场。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三十三年(1554)三十四年(1555):三年间,倭寇多次屯黄湾。黄湾、袁花、黄岗等地,焚掠甚惨。 明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七日,雨雹,大如拳。 明万历三年(1575):五月晦,潮溢,坏塘二千余丈,溺百余人,作稼百万余亩。 明万历十七年(1589):大饥,疫浮尸蔽水。八月,地震。 明熹宗三年(1623):十二月二十三日,地大震。 明崇祯元年(1628):七月二十三日潮决,深入平野二十里,漂溺人畜。庐舍无算。 明崇祯十四年(1641):六月,大旱,蝗灾。民饥饿,卖子女,售田舍,途有饿殍,赋税加苛。 清顺治三年(1646):桑生蜗牛,食叶及豆苗几尽。 清顺治六年(1649):蝗灾。 清康熙三年(1664):六月二十六日,飞雪。闰六月三日,海决,入城壕。八月,海潮大溢。 清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七日酋刻,地大震,次日地生白毛。七月初六,潮溢。 清康熙九年(1670):正月二十八日,雪夜流星烛地,声如雷。四月,大雨,河水溢,庄稼淹死。十二月二十四日,立春,大雪盈尺,至明年正月初六日,始化,占为旱兆。 清康熙十年(1671):夏,大旱赤地。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正月霖雨至四月,无麦。四月,凤凰山海滨有鱼孽,长二十余丈,无鳞,有白毫,人呼海象,不堪食,割肉熬油。 清康熙六十年(1721):夏,大旱,苗枯。河干圻(边界)数百里。至八月始雨,漕米改徵(音zhen第一声,特点)折色。 清雍正元年(1723):大旱,河圻,粒米不收。 清雍正二年(1724):夏旱,七月十七日,大风雨,海决,淹没农田,近海处更甚,漂去室庐无算,大厦则开门破壁,任水出入,增留椽瓦。 清乾隆元年(1736):大旱,河竭,是岁,禾将富,虫伤禾稼,毗连数郡。 清嘉庆十九年(1814):夏,大旱,秋八月,米价腾贵,饥民大掠食树皮、草根。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秋,大旱,河底龟裂,苗吐花尽枯死,民大困。 清道光十三年(1833):秋,淫雨,损稼,大歉。次年春,米价腾贵,斗米钱六百,人食榆皮蕨根。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月,淫雨,河水顿溢。十月十五六日,大雨,日夜不止,稻被水淹。十一月初二至初五日,大雪,积至六尺,压民房,伤人。十二月十八日,英军艇舶侵入尖山口,次年二月至四月,来凤凰山,尖山口窥视。 清咸丰二年(19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