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作物病虫害详解管理
第一章水稻病虫害知识
第一节:稻瘟病
稻瘟病分布遍及世界稻区,是稻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我国南自海南岛,西起新疆、西藏, 东至台湾,凡有水稻栽培的地方都有发生。但以日照少,雾露持续时间长的山区和气候较温和的沿江、 沿海、及水稻生育期处于雨季的地区发生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局部田块颗粒无收。
一、症状及识别特征:
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为害秧苗称苗瘟,为害叶片称叶瘟,为害穗称穗瘟,为害节称节瘟。
叶瘟:本田期稻叶发病,分为四种类型。
慢性型:梭形,外围黄色晕圈,内环为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纵长的褐线。急性型: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形状多样,表面有青灰色霉层。
白点型:斑点白色或灰白,条件适合时转为急性型。
褐点型:病斑为针头状褐点,局限在叶脉间。
在秧苗期和本田成株期,叶舌、叶耳、叶环部位也可产生褐色或赤褐色病斑,称叶枕瘟。可导致叶片早期枯死,尤其是剑叶叶枕瘟,在气候适宜 时,常引起穗瘟发生。
二、病原物及侵染特点 :
病菌有性态为Magnaporthe grisea,属子囊菌球壳目,仅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自然界尚未发现;
无性态为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属半知菌丝孢目。病菌子囊壳黑色球形,有长喙,子囊圆柱形至棍棒形,多数子囊有8个子囊孢于,少数1—6个,子囊孢子无色呈不规则排列,钝梭形,略弯曲,有3个隔膜,萌发时两端细胞产生芽管,芽管顶端形成近圆形的附着孢,而后产生侵入丝,入侵寄主组织。分生孢子洋梨形,顶端钝尖,基部圆,初无色无隔、成熟时2隔膜。
病菌生理特性:
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形成和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5—28℃,在室温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经10个月后仍能维持其活力和致病性,用稻节培养的菌丝体在干燥条件下经10年以上仍不丧失其活力。
分生孢子需在饱和湿度并且有水滴时才能萌发,在强光和缺氧情况下不能萌发,或萌发率和侵入率低。人工培养经波长310—420纳米蓝黑光连续照射3—5天,促进孢子的产生。
病菌以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等为碳源,以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硝酸钾等为氮源,加入微量的维生素H和硫胺素或适量的玉米粉和稻草浸汁,可促进孢子的产生。病菌生长适宜的pH值为6.0-6.5。
病菌代谢产物 :
病菌生长发育过程中能产生毒素,已分离到稻瘟菌素(Piricularin)、σ—吡啶羧酸(σ —picolinic acid)、细交链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稻瘟醇(Pyriculol)和次生毒素香豆素(Coumarin),这些毒素在高浓度下对稻苗的呼吸、病菌孢子的萌发以及菌丝体的繁殖有抑制作用,低浓度下则可刺激生长。提取的稻瘟菌素和细交链孢菌酮酸的稀释液分别滴于受伤稻叶上可产生与稻瘟病相似的病斑。
病菌生理分化:
1922年日本佐佐木首先报道该菌生理分化现象,50年代由于抗病品种的抗性“丧失”,病菌生理分化重新引起重视。1976年日本又提出具有不同单基因的9个新的鉴别品种,1976—1979年中国筛选出7个鉴别品种。
病菌易变异,表现在培养形状、生理特性、抗药性、致病性等方面。
病菌生理小种的区系和分布因不同地区而异,品种的更替和布局是小种消长和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不同来源的分离物培养特征不同。
病菌致病性变异:
稻梨孢菌的致病性易产生变异,导致变异的原因有:
①突变。病菌在无性繁殖中产生突变,形成新的致病类型,人工培养中常见的扇形变异,多由突变所引起。
②菌丝融合,导致准性重组。病菌菌丝联结,细胞核转移融合,形成二倍体,单倍化后产生变异。
③有性交配。在人工培养下病菌菌株间的交配已形成有性态,对病菌的变异性机制,将进一步得到阐明。
病菌寄主范围:
在自然情况下,稻梨孢除为害水稻外,据明日山1965年报道,还侵染苇状羊茅(Festucaarundi naced)、秕壳草(Leers)。人工接种能侵染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其侵染随不同小种而异。反之来自其他不同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上的梨孢也能侵染水稻。1986年发现,臂形草属(Brachiria)中的Distae Ayd和筒轴茅(Rottboelliae)可受稻梨孢菌的侵染,是过去尚未报道过的人工接种条件下的寄主植物。
三、发病及流行因素:
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和病种子上越冬(分生孢子和菌丝体),第二年传播到稻田中侵染为害。病稻草上的病菌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活7~8个月,在北方可活1年。而埋入地下或浸入水中1个月就全部死亡。散落田间的草上的病菌经4个月死亡。病菌传播主要靠气流,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天气晴暖,又有雨淋的情况下,越冬病菌会大量繁殖、传播到健康植株为害。 病菌入侵可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土建工程组织设计课件.doc
-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料大全 共78页课件.doc
-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卡扣式T型槽砼预制构件采购招标课件.doc
- 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文心兰鲜花生产出口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浅析.doc
- 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棚桃基地新建项目和文心兰鲜花出口项目申报书课件.docx
- 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食用菌设施栽培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doc
- 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分析.doc
- 农业综合开发数据管理系统实例讲解推荐.doc
- 农业综合开发数据管理系统用户手册精选.doc
- 农业综合开发施工组织设计分析.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