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最初的文明(下).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最初的文明(下)

           第三章 最初的文明(下)       (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至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 本节参考书目: 刘欣如:《印度古代社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R.C.马宗达等著:《高级印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 R.塔帕尔:《印度古代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培伦主编:《印度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法)迭朗善译,马香雪中译:《摩奴法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 日知主编:《古代城邦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年。 印度史学史: 印度缺乏记史传统,对印度历史的研究至今不到200年,而且是由欧洲人开始的,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英国殖民主义史学阶段。1817年英国历史学家詹姆士·米尔的三卷本《英属印度史》问世,标志着英国殖民主义史学时期的开始。英国史学的主要特征是贬低印度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为英国殖民统治的合法性辩护。《英属印度史》认为,印度社会历史是停滞、落后、缺乏自治能力的,只有通过英国立法才能加以改造。该书第一次把印度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印度教时期、穆斯林时期和英属时期。这种划分后来一直为《牛津印度史》、《剑桥印度史》、《高级印度史》等权威著作所沿用。 第二,印度民族主义史学阶段。19世纪末,印度史学界前辈R.G.班达卡尔发表了《德干早期历史》和《印度古代史窥探》两部专著,这是印度民族主义史学最早的著作。20世纪上半叶,印度民族主义史学得到长足发展,以R.C.马宗达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他们站在印度民族的立场上,批判英国史学界对印度古代史的曲解,肯定了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建立了本民族的历史编纂学体系。 20世纪20-30年代,印度考古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以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古代城市和村落遗址250多处,这些文化统称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属于青铜文化,存在于公元前2500-前1750年,比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早1000多年。印度民族主义史学家根据当时还尚不充分的考古发现,认为这已经“毫无疑问地证实了大约四五千看前在这些地区有过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存在”。他们否定了英国殖民主义史学和印度传统史学所认为的,印度历史是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上游地区为开端,以及印度文化纯系外来文化的断言。至于晚起的吠陀文化,乃是反客为主,逐步成为印度文化的主流的。他们把这些见解写进了不久后出版的历史著作。 第三,形成中的新史学派别。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开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文法研究印度历史。印度国内新一代知识分子受到这种国际环境的影响,也开始以批判的目光审视本民族的过去,认识到一个民族如果不同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断然离异,就不会有更高层次的回归。他们不能容忍民族主义史学对印度文化的过分渲染,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文法重新编纂印度历史,于是形成了一个新的史学派别。该派的前驱是历史学家D.D.高善必,在他之后又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他们在对古代史的解释,对印度教文化的态度、历史学家的任务、史学方法以及印度历史分期等问题上,与民族主义史学有明显分歧。(关于近年来印度史学的发展,参见张旭鹏:《“庶民研究”与后殖民史学》,《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一、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1、自然环境 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它包括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领土。在古代印度,并不曾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可是,波斯人、希腊人都泛称这一地区为印度,我国《史记》、《汉书》称之为身毒,《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唐代玄奘认为以上音译都不太准确,乃改译为印度。印度作为地域的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古印度全境大体可以温德亚山和纳巴达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区域。在北部,西面的印度河流域和东面的恒河流域是两个最重要的地区。南部是一多山的半岛,中有德干高原,半岛的沿海平原比较适于农业的地区。在古印度,石器时代就已有人居住。考古材料证明,整个史前时期直到文明出现的前夕,在古印度都是有人居住的。关于人种问题,现在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大概在他们中有矮黑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利亚人和达罗毗荼人。这些人种至今还生活在南亚次大陆的不同地区。当1922年《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初版的时候,古印度的文明时代还被认为是从公元前1000年代的后期吠陀时代开始的。也就在这个时候,在印度河流域开始发现了新的远古文明。1921年,在旁遮普地区的哈拉巴发掘出远古遗址,发现了许多古物和两枚印章。1922年,在信德地区的摩亨佐·达罗的一个佛教建筑的废墟下面也发掘出远古的遗址。按遗址所在地区来说,这一新发现的远古文明被称为“印度河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