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籍人士的再移民以浊水溪北永定吴氏家族为例-台中教育大学.PDFVIP

客籍人士的再移民以浊水溪北永定吴氏家族为例-台中教育大学.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客籍人士的再移民以浊水溪北永定吴氏家族为例-台中教育大学

客籍人士的再移民───以濁水溪北永定吳氏家族為例 許世融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教系助理教授 吳明忠 嘉義協志高中教師 一 、前言 有學者提到,清代來台的漢移民,多半不太可能上岸後便選定永久的移居地 區 ,而會經過所謂的 「再移民」。至於再移民的原因則林林總總 ,有時是因為分 類械鬥而被迫搬離族類不同之區;有的則是出於培育下一代的念頭而往文教區集 中;更多則是出於經濟因素 ,尋找適合經商或開墾的地區 。即便同樣出自經濟1 因素,也許因為家族規模不同而亦有所差異:有力之家可能是出於原開墾地區已 開發完成,而打算獵取下一個開發的目標;不過多數名不見經傳的小家族,也許 只是為了找到一個棲身之所而未能如願,只得不斷的遷徙調整,而不論前者或後 者,都應是台灣移民史上值得探究的內容。本文擬以福建汀州府永定縣吳氏家族 來台遷徙過程 ,來探討這種小家族的再移民現象 。 汀州府位於閩西 ,下轄八縣 ,其中長汀、寧化、上杭、武平、永定等五縣為 純客住縣 。而永定是汀州府最後設的縣 ,於明成化 14 (1478)年始成立 。汀州 府所在的汀江流域 ,四周群山環繞,除經大望山與東江流域連絡較為方便外,四 周高峻崎嶇的山脈,成為汀州府對外聯絡的障壁。山多平地少,僻處內陸及與外 界聯絡困難,加上多雨潮濕的氣候,是這個客籍原鄉自然環境的特色。本地居民, 長期處於自然資源有限,而社會秩序又欠穩定的環境下,乃發展出一套適合山地 或丘陵地謀生的務本生活方式 :不但擅長河谷平原、丘陵地和山地的農耕技能 , 同時也養成團結互助和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一旦梯山航海,冒渡橫洋來到台灣 之後,乃優先選擇適合於發展此一生活經驗的內陸或近山平原、丘陵地或山地居 住。2 吳氏家族第一代來台時,依舊秉持這樣的原鄉生活習慣,甚至其後一百多年 的搬遷地區,依舊不脫此區位。然而,最後家族真正邁入定居 ,卻是在與原鄉迥 異的濁水溪河灘地,甚至在此發展成為地方的重要家族之一,以下將就本家族在 台發展歷程加以探討。所使用的材料,主要為家中遺留的族譜,以及日治時期的 戶籍資料,並輔以少數的口述回憶 。 二 、吳氏家族來台及遷移簡史 吳氏家族原居於福建省永定縣,據族譜記載,第一代來台者為乾隆年間的吳 懷註,惟確實年代已不得而知。親族傳言,懷註公渡台時,係攜妻子翁慈順同行, 而彼時尚未有子嗣 ,翁氏出生於乾隆 16 (1751 )年 ,適婚年齡當在乾隆30 年以 1 蔡淵絜,〈清代台灣的移墾社會 〉,收錄於 《認識台灣歷史論文集 》頁 83—109。 2 施添福 ,《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台北 :臺灣師大地理系 ,1987),頁 158-160。 1 後,而懷註公長子超九公生於乾隆41 (1776)年九月 ,故推測其來台時間應介 於乾隆30 至40 年間。懷註公初居於鹹菜甕(新竹關西) ,擔任 「隘勇」,並從事 土地開墾 ,逝後葬於關西 ;至第二代超九公,應已遷居龍潭、楊梅一帶 ,務農為 業,逝後葬於桃園龍潭。第三代吳參鳳為超九公長子,出生於嘉慶5 (1800 )年 , 持續於楊梅從事農耕 ,1877 年卒後葬於桃園楊梅 。第四代吳德華為參鳳公四 子,出生於道光27 (1847)年,初居楊梅矮坪仔庒,仍以務農為業,光緒21 (1895) 年初 ,全家移居苗栗南庒 ,從事旱地耕作。未幾 ,日人據台,建立 戶籍制度 ,家 族始有更完善的資料記載 。德華公卒於明治40 (1907)年 ,年60 。 第五代有新雨、新倉、新鏡三兄弟。新雨為德華公長子,1885 年於楊梅出3 生 ,10 歲隨父遷居苗栗南庒務農 ,德華公死後繼任戶主 ,其長子文光 、次子必 達均在此時期出生 。由於南庒位處偏遠 ,交通不便 ,1919 年時全家再由南庒移 居新竹湖口 (今之老湖口)經商 ,日治戶口職業記載為 「雜貨小賣商」。經商應 該有賺些錢,現金流動較多,1921 年吳新雨(時年36 )認識了一名女子邱春妹 , 展開一段婚外情,常把櫃檯的錢拿去接濟邱春妹 ,並將戶口遷至邱春妹處同居 , 甚至在 1933 年把自己的次子必達過繼給邱春妹當 「螟蛉子」(必達直到1935 年 才與邱春妹終止收養關係 「離緣歸戶」)。或許是看不慣吳新雨的行徑 ,1921 年 新雨、新蒼兄弟正式分戶,弟弟新蒼轉居竹北庒大眉從事耕作 ,而兄長新雨的妻 子莊細妹及兒子文光、必達、文賢、女兒廷妹都寄留在新蒼戶內。據新雨長子文 光回憶口述,年輕時曾在竹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