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创新大课堂】2016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三编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4节
4.情感比较型 情感比较式这种命题方式一般用在比较鉴赏中,通常是比较两首题材相同、意境相似的诗歌或其中部分诗句的感情异同,也有比较两首诗歌或其中部分诗句的感情侧重点。 [即时巩固]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感情的不同才能水到渠成。 答案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点拨】 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题目,看诗词内容;弄清诗句含意,特别是“诗眼”的含意,把握意象特点;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歌有关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生平、思想背景;体味诗歌的感情色彩。本题主要抓住意象特征来把握情感。要注意不同意象代表的不同感情。 一、专题过关 (一)情感概括类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题。 望江道中 陆 游 吾道非耶来旷野,江涛如此去何之? 起随乌鹊初翻后,宿及牛羊欲下时。 风力渐添帆力健,橹声常杂雁声悲。 晚来又入淮南路,红树青山合有诗。 从全诗看,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孝宗皇帝的主张由抗战改为议和,陆游在朝廷上便也日益处于不利地位。不久,陆游被调任建康通判,旋即又改调京口,不久又调任兴隆(南昌)通判。陆游到达望江一带,已是红树青山的秋天了,浩淼江波,茫茫旷野,一身孤孑,仆仆道途,伤心国事,无力回天,不免产生感叹,首联正是诗人忧愤心声的流露。颔联写出了道途的辛苦,也隐透出无所依托的处境和外出行役的孤寂。颈联由概述道路起宿转而描绘望江道中的实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尾联写瞻望前路,满眼红树青山,正可吟咏以自遣。诗人的心境转向平静。 答案 忧愤(彷徨)—孤寂—悲凉—平静。 (二)情感分析类 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题。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 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前三联写野外之景,多清凄,表现作者不得志的心境,也反映当时时政的萧条不如意,但是最后一联的无限情则表现作者的积极态势,并不会因失意而消沉,会继续努力,因为这片山河寄托着他太多的感情。 答案 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 (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类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 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 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军事判官。②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③冻雷:春天的雷声。④物华:泛指万物。⑤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作品。 尾联的“不须嗟”三字,你是如何认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末句的含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