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方地区-人文地理》
* * * * * 农业 资源 交通 工业 北京 区域差异 北方地区农业 特点: 旱作农业 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水热状况;土地土壤 不利条件:水热状况;气象灾害 熟制: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长城以南)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为主 林业 畜牧业 水产业 地位: 全国之最;商品粮、棉、林、畜牧基地 区位条件 农业 合理布局 (因地制宜特色农业) 发展方向 存在问题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平原——种植业 山地——林业 高原——畜牧业 商品粮基地建设 可持续发展 / 生态农业 / 特色农业 水土流失 / 黑土退化 / 森林质量下降 (特色农业) 因地制宜 以“东北农业”为例看“区域农业发展” 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 社会经济条件 充足 水源 黑土广布,肥沃 土壤 多种地形,高原平原山地 地形 温带湿润半湿润区 气候 处于温带,近海 地理位置 治理措施 保护湿地 / 土壤培肥 / 采育结合 农 业 生 产 低温冷害 旱涝、盐碱、风沙 水土流失、水旱灾害 主要问题 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人参、貂皮、鹿茸 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苹果、梨 谷子、苹果、枣 主要农产品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 两年三熟 作物熟制 旱田 旱田 旱田 耕地类型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a b c d e g h i j ② ③ ④ ① ⑤ 2 1 石油: ①大庆 ②辽河 ③华北 ④胜利 ⑤中原 铁矿: 1鞍山 2迁安 煤矿: a鸡西 b鹤岗 c抚顺 d阜新 e开滦 f大同 g平朔 h阳泉 i神府 j淮北 k徐州 海盐:长芦 北方地区的资源 f k ①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石油等 ②松花江上游、黄河中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③长白山地和兴安山地森林资源丰富。 ④资源主要缺陷为水资源不足,尤其是辽中南和京津唐两大工业区。 北方地区的资源 北方地区的交通 O a 东北: 以沈阳和哈尔滨为中心 滨洲—滨绥、哈大、京沈、沈丹五条铁路 黄河中下游地区: 以北京为中心 主要干线:京哈、京九、京沪、京广、京包—包兰、陇海、焦柳 运煤专线: 大秦、神黄、焦日 1、突出特点 工业基础好,重工业突出 2、存在问题 工业产品单一、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3、发展方向 调整工业结构,产品向“高精尖”发展; 整治环境,开发新区,例如“天津滨海新区”; 4、重要工业城市: 沈阳、大连、鞍山、长春、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 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青岛、郑州、洛阳、西安、兰州、太原 5、工业区 辽中南、京津唐、陇海——兰新线工业带东段、沿海工业带北段 北方地区的工业 北京 1、40°N,116°E;华北平原、太行山与燕山交接地带,东南距渤海不远 2、政治、文化中心 3、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要严格控制发展规模。 4、方格放射式+环形,优点为与市中心联系较为方便,环形路加强了各放射支线之间的联系;缺点为中心区交通压力大,易发生交通拥堵 有利条件: 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雨热同期 平原广阔,土层深厚 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不利条件: 东北生长期短,热量不足;西部风沙威胁大 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严重 农业生产条件 地位: ①东北平原——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 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大的棉麦产区; 黄泛区——最大水果带。 ②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 棉花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 * * * * *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