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传统文化论文母亲河溯源——黄河总体情况探析.doc

传统文化论文母亲河溯源——黄河总体情况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文化论文母亲河溯源——黄河总体情况探析

母亲河溯源——黄河总体情况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河起源、历次改道、水患灾害、综合治理以及应用措施等方面的简要论述,从宏观角度上分析黄河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演变,以达到现代人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关注黄河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关键字】黄河;探源;变迁;治理应用 一、黄河概况 (一)自然情况 黄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多沙河流。流域位于北纬32°至42°,396°至119°之间,黄河西起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东临渤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流域面积175.24万千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 9省、自治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约5452千米。 黄河河流上、中、下游的划分区域大致如下:从河源到内蒙古托克托为上游,其中兰州以上大部分地区植物被覆较好;玛多至青铜峡的干流多峡谷,水能资源丰富;青铜峡以下为河套平原,灌溉发达,可通航运。托克托至河南桃花峪为中游,也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两岸为黄土高原,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桃花峪到河口为下游,两岸绝大部分修建了大堤,泥沙淤积使河床一般高出两岸地面3至5米,多的达10米,故称悬河;沿岸多灌区,干流也可通航。 (二)人文情况 黄河是一条伟大的河流,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古老文明的象征。几千年来它哺育了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黄河流域不仅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还蕴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开发基地。 二、黄河源流 (一)古代探源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不过是诗人的艺术语言罢了,但在一定程度上确有其道理。“河出昆仑”[3]说是指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脉,“导河于积石”[4]说则认为黄河的源头是积石山。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在呈汉武帝的奏折中写道:“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塔里木河)东流,注盐泽(罗布泊)。盐泽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因为那时候青海西部尚未开发,对积石(今青海省循化县)以上的黄河不了解,汉时通西域的人较多,他们看到塔里木河在沙漠中消失,就误认为潜入地下几千里,再从积石冒出来,成为黄河之源。由此可见,秦汉时期,对黄河源头并没有进行专门实地考察,只是一些使节沿途所见所闻得出的结论。 唐朝时期对黄河源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于军事的需要,唐朝将领率兵深入到黄河上游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地区,从而纠正了“河出昆仑”的错误说法。《旧唐书》记载了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派大理卿刘元鼎为吐蕃盟使时所见的黄河源头情况:“其水极为浅狭,春可足涉,秋夏则以船渡。其南三百余里有三山,山形如鏊,河源在其间……”这段记载,已对黄河源头作了具体描述,并确认黄河发源于三山(今巴颜喀拉山)。元朝忽必烈统一全国后,专门派特使都实对河源进行了考察。《元史·地理志》记载道:“……四悦月,始抵河源。是冬还报,并图其位置以闻”。其考察到达了河源地区的星宿海,并画了图,生动地描述了星宿海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清代,朝廷多次派专使去河源进行考察和测量,逐渐深入并已接近现在探测的河源地区。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河源考察已经上溯星宿海,到达了卡日曲,并认定其为黄河源头。晚清,一些外国探险者先后到黄河源头地区探险,如俄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等。 (二)近现代探源 民国时期,我国有一些学者专家赴黄河源地区考察,但均未达到黄河源头,只是在鄂陵湖、扎陵湖一带止步。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了黄河河源勘察队,赴黄河源地区进行勘查。这次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看,卡日曲在源区各水中均居首位。因此,黄河的发源地是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正源是卡日曲。1978年,使黄河之水哪里来有了一个明确的结论:那就是来自巴颜喀拉山的支脉各姿各雅山麓的泉流。 三、历史变迁 历史上黄河大的改道有“六徙”之说,第一次改道以前的河道,过去称为禹河,即大禹疏导成的河道。春秋战国时记载的古河道,也是记载的最古的河道,在天津东南入海。[5] (一)六次改道 自有文献记载以来,黄河决口泛滥和改道相当频繁。据195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历史时期见于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总计有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这26次较大的改道中,又有6次影响巨大的改道, [6]所涉及的地区有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 第一次大改道,发生在春秋周定王五年,即公元前602年,由浚县决口,由向北改为向东,在河北黄花市入河。这条河稳定了470多年,到汉武帝以后,又多次泛滥。第二次大改道,王莽始建国3年(公元11年),从现在的山东入海。到汉平帝永平13年(公元70年),疏导成了固定河道,由濮阳向东,在山东高清入海,稳定了700多年。第三次,北宋仁宗庆历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