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人民版).docVIP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人民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人民版).doc

第15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考纲要求] 1.商业的发展。2.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点一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1.商业活动 2.“市”的发展 3.商业城市 思维发散  丝绸之路 史观 结论 文明史观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各国人民的友谊和联系,成为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纽带和桥梁,起到连接东西方文明纽带的作用,它曾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社会史观 促使东西方物种的交流,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思维导图] 古代“市”“坊”发展演变图 史料一 明《醒世词》:“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史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解读 史料表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商人地位有所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 史料三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解读 史料反映出随着商品贸易的扩大,纸币出现,宋代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史料四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史料五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解读 史料表明在唐代政府对市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到宋代贸易场所则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也表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功能进步具有促进作用。 史论1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中的四大变化 (1)商业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 (3)交易媒介: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 史论2 古代中国商业都市发展的五大特点 (1)经济功能不断增强。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市场不断繁荣。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市商业繁盛。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对外贸易发达。明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史论3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西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商品市场和商人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政府抑制政策,坊市分区制度,农产品进入市场)→宋元(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明清(市镇商业兴盛,商帮出现,对外“闭关锁国”)。 1.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故D项符合题意。 2. 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 (  )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答案 B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台地多用宋钱”,说明清朝时期宋代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ingmingd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