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6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学案).doc

2016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学案).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一历史学案导学 (1.3内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打油诗反映了威风的皇帝的哪些烦恼?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什么问题? 新课学习 一 君权和相权 “相”,一般指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他们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一)历代丞相制度的演变 汉朝 1.学生画中外朝示意图 2.汉武帝限制相权措施: (1) (2) 唐朝 1.学生画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2.特点: (1) (2) 3.影响: A、 B、 宋朝 1. 学生画图 2.措施: A、 B、 C、 (二)趋势: 阅读材料并思考: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回答: 1.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一种什么样的趋势? 材料一:“代天子巡守,所按藩服大臣,抚州县官诸考察,举劾由专,大事奏裁,小事力断。”(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君主为了直接掌握情况,还经常派遣御史、使者、宦官亲信等奉旨持节以监督处理各项事务(《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它曾有效的维护了以君主为核心的统治秩序。” 监察目的: (三)监察机构的演变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中国古代是如何防止和惩治权力的滥用呢? 秦朝:御史大夫、监御史 汉代:刺史、司隶校尉 北魏:刺史 唐代:御史台 宋朝:提点刑狱司、通判 元:御史台(到明改为都察院) 明:都察院、提刑按察使司(东厂西厂) 清:都察院 (四)评价 1、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但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3、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五)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 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监察权归于皇帝,整个监察过程,都必须请旨进行,最后由皇帝裁决。监察效果有赖于皇帝的贤明,检察官有赖于皇帝的保护。 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中央监察主题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地方监察机构和监察机关一般不隶属于地方衙门,这种监察体制有利于监察机构独立行使监察权,排除同级或上级行政长官的干扰。 3.重视监察官的责任。 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监察官的遴选。即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又要求监察官有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治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4.凭实绩升降,严格考核监察官。 中国封建统治者根据实绩对监察官进行考核,并采取了一些定量化的方法,这样就可促使监察官尽职尽责,积极上进,减少于不察一个样的虚监现象。 三、选官制度的变化 1.西周(春秋前):世官制 世官制,就是官职世袭的制度,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 2.汉-魏晋南北朝:(汉武帝)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1)察举制: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要看德行和才能。汉武帝时代,察举制基本成为正统的政制。 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包括a. 察举(各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b. 征辟(征召才能之士) 阅读材料思考: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 3.隋唐-明清:科举制 (1)以考试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4555046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