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空城计》课件(共24张).pptVIP

2016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空城计》课件(共24张).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心思想: 本文描述了在形势万分危急的关头,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的故事。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的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主题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憔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统一止,共97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生动地讲述了三国时期谋士们斗智、猛将们斗勇的故事,一个个的英雄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入《空城计》,感受一段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领略一下文中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 ——吴承恩、【红楼梦】 ——曹雪芹 作者 罗贯中 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故事背景 《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 …… 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 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小说常识 1、司马懿( ) 鹤氅( ) 2、纶( )巾 言讫( ) 3、犒( )赏 旌 ( )旗 4、笑容可掬( ) 大骇( ) yì chǎng guān qì kào jū 给生字注音 jīng hài 熟读课文,根据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划分结构,并用词语概括段意。 故 事 情 节 开端(1): 发展(2): 高潮(3-4): 结局(5-6): 司马懿兵临城下 诸葛亮临危施计 司马懿中计 诸葛亮释计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 第一部分(1自然段)   第一部分主要写施用空城计的背景,突出一个“危”字。具体写“危”的内容有哪些? “司马懿引大军15万,望西城蜂拥而来”;而诸葛亮仅有五千兵,却还有一半去运粮草,城中仅余二千五百人,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课文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危急的气氛,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兵压境,而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班文官,士兵二千五百人,兵力如此众寡悬殊,诸葛亮一开始就陷入了不可避免的失败境地! 开端 (兵临城下) 第二部分(2自然段)      在这近乎绝境中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 他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着百姓,洒扫街道”他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在这一部分中,通过他有条不紊地发布一系列命令,他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围绕“空”字做文章,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他还严肃纪律,谨防露出破绽,同时还安抚属下,“吾自有计”。这些语言、动作正面描写鲜明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他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沉着应战的统帅风采。 发展 (临危施计) 第三部分(3、4自然段)   这一部分重点写谁?是怎样写这个人物的? 以司马懿为重点,写他的所见所思所感,先写他“笑而不信”,再写他“看毕大疑”,即令退兵,后面写司马懿父子的对话,写出了他的心理活动。这两段写诸葛亮只写一句:“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而把更多的笔墨用来刻画司马懿一个人物。从反面衬托了诸葛亮的高超智慧。 高潮 (司马中计) 第四部分(5、6自然段):    写故事余波。 通过诸葛亮的解释,表现其足智多谋。 结局 (孔明释计) ①诸葛亮笑了几次? ②找出描写他“笑”的词语。 ③是真笑还是假笑? ④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理? ⑤体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 小组讨论 孔明的 “笑” 笑容可掬 抚掌而笑 拍手大笑 假笑 真笑 真笑 故作轻松 高兴、庆幸 嘲笑、自豪 三 “笑”的 词语 真笑还是假笑 反映人物的心理 体现人物 形象特点 临危不惧 足智多谋 神机妙算 3、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文档评论(0)

li4555046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