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配置何难之有推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土地配置何难之有推荐

土地配置何难之有? 周其仁 城乡中国 土地资源之配置,究竟何难之有?回答这个问题,怕要从资源配置讲起。那是个外来词——“resource allocation”——自亚当·斯密以来,就成为经济学关注的两大主题之一 (另一个主题是收入分配)。在古典时代,两大主题切切相关,资源是怎样配置的,收入也就怎样被分配了,前者从生产过程着眼,后者看产出的结果到哪里去了。 资源配置所以值得讲究,根本的一点,在于资源总有多种用途。既然资源的用途不止于一,选择很重要。以土地为例,可栽树、可种庄稼、可修路、也可盖房,人们究竟选哪样?定了大类,还要细分: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栽树呢,苗木、乔木、果树,个个不同。进而还要选量,盖房子占地,占多少才算合适呢? 这就把“配置”提上了日程。对一个经济而言,分别拿多少土地来栽树、种庄稼、修路盖房,就是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这里有人的行为的含义,不是纯粹的自然天成——像地球围着太阳转那样的现象,一般不说是配置之果。当然人们配置资源,也在大自然中发生。阿英的《盐乡杂信》里有一句描写,“沿着护城河一路看去,有山有水,有树有田,还有那古朴的农民,庞大的耕牛,有君子风的鹅鸭,以及不系的轻舟,很适合的配置在风景里面”——说的是人工的资源配置,总镶嵌在不受人配置的自然之中。 回到经济问题。资源配置有什么难以处理的麻烦呢?我的认识,像一切人的行为一样,作为主动选择的资源配置,虽大可天马行空,但归根到底要受多重制约。第一制约是自然。非要在干旱的山地种水稻,不是不可以,只是那“配置”劳民伤财就是了。至于毁林炼钢、围湖造田,大自然日后还会给以报复性的惩罚。技术约束也很硬,横竖没有金刚钻,谁也揽不了瓷器活。由此衍生出一个道理:技术变化了,“资源”的定义也变化。早先英国的习惯法,划土地所有权很慷慨,说哪块地是你的,下达地心、上至天庭都是你的。可是石油技术诞生后,土地的地下部分就要另议。有了飞机之后,空中之权也要再议——原来不算资源的,现在变得炙手可热! 更现实的制约是成本。一幅田地在同一时节,用来种豆,就不能种瓜。这是说,配置种豆,就要放弃种瓜——同时也放弃一切其他配置——的收益。此“放弃的收益”,就是种豆的“成本”。不少书上说这是机会成本,没错。只是所有成本都是机会成本——有选择、有机会、有放弃,那就一定有成本。这样看,资源配置要受成本制约,任何一种配置都要放弃某些收益。成本太高,得不偿失,非经济配置也。 最大的麻烦,在于技术和成本都不断在变。想想沙子原来是多么地不值钱,因为太多,更因为没什么效用。但是“硅”的技术发展起来之后,“硅谷”令人肃然起敬。身处技术进步加速的当下时代,究竟何是资源,何不是资源,瞬间多变。从QQ到微信,开始不过大家觉得“好玩”而已,岂料“玩家”多了,本身就是市场资源,今年春节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访问,遥看国内抢红包爆棚,微信成了金融资源。资源的定义说变就变,配置能容易吗? 成本变化更难拿捏。决定种豆就得放弃种瓜,这原理简单。但问题是豆与瓜的相对价格会起变化,也就是我们配置土地的机会成本会起变化。做决定的时刻,根据的是过去的信息,顶多加上预期或预测,但期望种豆涨价、结果事与愿违的,在现实世界里可是多了去啦。配置一幅田地,很想遵循经济准则,也追求收益高、成本低,无奈相对价格变化莫测,种下了豆子发现错了,难道中途要把豆子苗都拔掉吗? 这些年的城镇化发展,急剧改变了土地的相对价格。那是夸张的变动。1987年我国首次土地拍卖的资料,本专栏用过的,那是紧靠深圳水库的一幅住宅用地,总面积8588平方米,70年的使用权,成交价为525万元。折下来,每亩不过人民币40.7万元。现在那个位置的住宅用地,每亩要多少钱?全国主要城市平均看,到了2000-2010年间,住宅用地的地价还涨了5.3倍。 就是说,全中国凡靠近城市的所有农业活动,包括种菜、种瓜、种粮、种树,机会成本平均来说一律急升!注意了,不是农药、化肥、人工这些直接的生产成本上升,而是土地配置给农业的机会成本上升,因为这些土地继续农用,就必须放弃“种房子”的高收益。这些年土地问题越闹越大,以经济分析看,“祸首”不是别人,正是城市用地的相对价格夸张地上升。 成本约束发生了变化,人的行为和想法要不要跟着变呢?一个教训是顶着来、对着干,明明住宅用地的市价急升,偏偏严控住宅用地的供给,结果越调控,房价越高,拉动地价也升高。后来顶不住了,才有胡存智部长的放话——房价涨,就增加住宅用地的供应。这个大算盘打对了,需求涨,增加供给在逻辑上可平抑之。 问题是对一个拥有600多个城市的大国而言,“房价”究竟何指?是京城的、上海的、深圳的、广州的,还是所有城市平均的?那么多个城市,“宏观上”只好看平均值。这才是真正的麻烦所在。因为中国各城市的房价,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幅度差别甚大,有时甚至连变化的方向都不一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