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桐车站的历史研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菁桐车站的历史研究

第一章 菁桐車站的歷史研究 第一節第一節 菁桐地區的開發及地名的由來菁桐地區的開發及地名的由來 第一節第一節 菁桐地區的開發及地名的由來菁桐地區的開發及地名的由來 菁桐原本只是一片蠻荒 ,漢人未進入拓墾時,為凱達格蘭平埔族 的活動地 ,他們散居於山林之間,主要靠簡單農耕及狩獵,過著自 給自足的生活 (註一)。一直到乾隆年間漢人進入開墾 ,才進入農耕 社會 。當時主要通路只能越過肉板卡山路通往水返腳 (今汐止),而 且多為當日來回 ,之後漸漸建小工寮夜宿一天或兩天,所以漢人多先 居於汐止或南港 ,逐漸往山區方向移墾(註二),主要以種植大菁 、 薯榔等經濟作物以換取民生物資 。 菁桐地區與周圍行政區相對位置圖 - 1 - 資料出處 :李玉芬,《台灣北部山區的煤礦聚落及其居民的生活 調適 》,頁 50。 平溪鄉在石底煤田尚未開發時 ,是一處交通封閉的山地,物產也 只有薯榔和大菁等染料作物而已 。日治時期由潘炳燭發現煤田露頭, 明治四十一年 (一九○八)經試掘後後 ,發現煤質良好,煤層厚度也 高,因而申請申請取得礦權 ,後因交通閉塞勞務運輸問題無法解決(註 三),缺乏龐大資金無法開發而暫停頓 。經多方努力說服藤田組與顏 家合作 ,大正七年(一九一八)共同出資 100 萬圓組織 「台北炭礦株 式會社 」,開始計畫開發石底煤田 ,顏家佔股40﹪ (註四 ),為台陽公 司之始 。大正九年 (一九二○),藤田組退出台北炭礦株式會社 ,九 月始更名為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 」,菁桐地區開始逐漸脫離傳統的農 業聚落型態 ,轉型為礦業聚落 (註五 ),菁桐地區也由最初的數戶人 家演變成五百餘戶 ,從事煤礦生產者更高達數萬餘人 。 菁桐地區地區的 落包括薯榔 、菁桐、白石等 。薯榔 ,舊稱 「薯 榔尞 」,為清嘉慶道光年間泉州人黃文富所闢 ,薯榔尞就是因為以前 種植薯榔的人搭尞之地所以薯榔尞庄得名 。菁桐 ,為乾隆年間泉州 人李大青所闢 ,從前此地多危野生菁桐樹於是成 「菁桐坑庄 」。白石 ,為以前 「白石腳庄 」地 ,清乾隆年間由泉州人林姓所闢 ,因此 地有山峰 ,石頭為白色 ,建庄山下 ,因此得名 (註六 )。 第二節第二節 菁桐地區所屬礦坑菁桐地區所屬礦坑 第二節第二節 菁桐地區所屬礦坑菁桐地區所屬礦坑 臺陽公司於大正十年 (一九二一),平溪鐵道連接宜蘭官線通車 後,開始大規模開發石底煤田 ,分別在菁桐 、白石 、薯榔三村陸續開 坑產煤 。因石底礦區之長期開採計畫 ,使各坑因生產業中等原因 ,而 有不同的發展規模 ,在台陽公司有計畫的集中化採煤後 ,初期投注設 施 、建築及人力技術的開發 ,後期為了延續礦脈的生命 ,則專注在電 氣化 、機械化 、合理化的產能與效率開發 ,各礦坑規模的發展如下 (註 七): 一、石底一坑 位於薯鄉 ,於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及昭和六年 (一九三一) 前後各開三坑 ,分別為舊一坑 、一坑 、新一坑 (註八)。所採之煤初 時皆 由坑口裝煤以流籠台車下至溪谷邊架設之台車道運至菁桐車站 或前儲煤場 。昭和六年 ,菁桐坑開始電力供電後 ,坑內外改電力設備 , 為集約坑所遂擴充斜坑 ,使生產集中 。昭和十二年 (一九三七),各 斜坑亦已進入深部 ,運搬通風排水等工作負荷加重 ,因此在昭和十四 - 2 - 年(一九三九 )石底大斜坑開坑產煤後 ,一坑則改為大斜坑之入氣坑 。 一坑初開時 ,在山上坑口附近就建有數棟工寮 ,並於基隆河邊陸 續興建 。後來大斜坑開坑 ,部分工人遷居中埔 ,菁桐煤礦開採後 ,居 住空間需求加大而加以改善 ,民國五十一年美援經費補助又再興建工 寮,所有工寮皆沿臺車道兩側興建 。目前除部分屋頂崩塌外 ,餘皆完 整 ,仍有少數人居住 (註九)。 二、石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