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docVIP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一语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会诗歌之美。 【重点难点】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是谁,以遒劲的史笔使中华诗词这一古老艺术放射出新时代的耀眼光芒?是谁,留给后人的一篇篇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是他——时代伟人毛泽东!他的诗词,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激起一代又一代人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与回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探求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去感受那份磅礴的气势和久违的豪情! 二、诵读全诗 三、赏析上阕(课堂讨论) 1. 你最喜欢的秋之诗句。 2. 从词的上阕中挑选出你最喜欢的词句,试从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角度加以赏析。 3. 运用联想和想象,将上阕扩展成一段写景散文。 4. 有感情地诵读 [提示] 1. 刘禹锡被贬朗州后写下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诗人以“看”总领上阕,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一个“竞”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也使首句的“独立”具有沉着、镇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英雄气概。上阕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 四、赏析下阕: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毛泽东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呢?(知人论世) 1.13岁的毛泽东在东山书院读书,因家境贫寒被同学疏远,写下《七绝?咏蛙(1906年秋)》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2.1909年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3. 论世:1925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创建党支部。正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面对绚丽秋景,回忆往昔岁月。正因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因此,他不像一般文人那样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思考】 1. 怎样理解“怅”字?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心有所思,心有所念,是一种沉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 2. 下阕所写少年的特点是什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3. 本诗为我们描绘出哪四幅画面?“中流击水”这幅画面的含义是什么? 这里以设问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这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以期许和鼓励,体现词人乘风破浪、振兴中华的豪情。 五、咀嚼语言: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独立”能否改成“站立”?“直立”? (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为什么用得好? (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击”改成“飞”好吗? 4.“翔”改成“游”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秋水共长天一色”。)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建筑美。 2、通过《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培养起对新诗的欣赏兴趣,初步了解新诗鉴赏的基本知识,学习感受新诗语言和意境的技能。为此,本诗的教学采用如下方法: 1、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