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3.2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VIP

天津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3.2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津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3.2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 热点题型一 热点题型二 热点题型三 热点题型四 热点题型五 热点题型六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词人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参考答案:“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水中的山影破碎散乱。词人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解析:词人在这里用了虚写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江中夹岸而行的幻觉。“悬崖”如果是实景是不怕“撑篙”的,这里自然指的是江中的悬崖倒影,如此“崩坼”也不是真的山崩地坼,而是竹篙划水,悬崖倒影在水中荡漾的景象。 -*- 热点题型一 热点题型二 热点题型三 热点题型四 热点题型五 热点题型六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留别王维①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此诗是孟浩然四十岁时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不第,还襄阳之际,留别王维之作。 (1)首句中“寂寂”二字,含义丰富,试加以分析。 (2)“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被认为是全诗的重点。试分析这两句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并联系全诗,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 热点题型一 热点题型二 热点题型三 热点题型四 热点题型五 热点题型六 参考答案:(1)“寂寂”既写出了落第后门前冷落、车马稀疏的景象,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寂寞。 (2)这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又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感情。既照应了前四句思归惜别的内容,又是后两句写归隐态度之坚决的依据。 解析:(1)“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又有谁来理睬?又有谁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2)“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 -*- 热点题型一 热点题型二 热点题型三 热点题型四 热点题型五 热点题型六 鉴赏表达技巧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春日郊外 [宋]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 -*- 热点题型一 热点题型二 热点题型三 热点题型四 热点题型五 热点题型六 解析: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城中”“城外”,构成了对比;“半黄”“积雪”是视觉;“人语”是听觉,“药香”是嗅觉;“如”“作”又是比喻词,可见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①对比:城内和城外的景色对比。②运用比喻:莺声像人在说话。③多角度描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表现春日景物的特点。 -*- 热点题型一 热点题型二 热点题型三 热点题型四 热点题型五 热点题型六 例7(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采地黄者 [唐]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 -*- 热点题型一 热点题型二 热点题型三 热点题型四 热点题型五 热点题型六 解析:叙述特点应从人称、顺序、线索等方面考虑。叙事诗多把叙事与抒情、议论相结合,而本诗主要是叙述采地黄和卖地黄的过程,没有景物描写,却能够感人至深。本诗对比手法还是比较明显的,其特点在于:短短十几句,却包含几组对比,这些对比都直接反映和深化了主题。 参考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 热点题型一 热点题型二 热点题型三 热点题型四 热点题型五 热点题型六 满分诀要 明了手法 立足整体 古诗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也包括抒情手法、写景手法等,对常见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明了于胸。表现手法要明确术语,如虚实结合、借古讽今、象征等,概念要清晰。表达效果要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解说。 近年来的古诗歌考查题目虽然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但局部分析必须建立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