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添加铝抑制流体化床去流体化过程及其污染排放之研究
添加鋁抑制流體化 床去流體化過程及 其污染排
環保簡訊/第 17期 添加鋁抑制流體化床去流體化過程及其污染排放之研究■ 1
放之研究
添加鋁抑制流體化床去流體化過程及其污染排放之研究
郭 家宏
郭家宏 中原大學生物環境工程學系
中原大學生物環境工程學系
32023 桃園縣中壢市中北路200號
32023 桃園縣中壢市中北路 200 號
Tel: 03-2654904, Fax: 03-2654949, E-mail: jhkuo @cycu.edu.tw
Tel: 03-2654904, Fax: 03-2654949, E-mail: jhkuo@cycu.edu.tw
一、前言
目前國內焚化爐體的設計型式多以機械床、旋轉窯為主,而流體化床焚化爐
多為事業單位處理其事業廢棄物所使用,由於流體化床具有多項優點,如床溫均
勻、混合效率高、高質傳和熱傳效率與連續操作容易等優點,且設備費用也較低;
在日本也使用大型流體化床焚化爐來處理都市廢棄物,往後流體化床焚化爐的應
用應有其趨勢。在流體化床的應用中,去流體化的現象為焚化工程上的主要問
題。因為某些因素使得床質聚集成大的塊狀物質,而影響到流體化的性質如最小
流體化速度、氣泡的大小、頻率、床質淘失與上升速度,甚至嚴重到可能使整體
的操作停頓,導致反應不完全或二次污染物的生成,如有機物、重金屬、酸性氣
體與粒狀物等,若處理不當將加重後續防治設備的負荷外,對人體也有相當的危
害性。倘若以流體化床焚化爐作為處理廢棄物之焚化設備,應對於 流體化床之去
流體化特性與污染物排放影響作更深入之探討。
二、焚化過程中造 成燒結的可能因 素
焚化過程中,在流體化床的操作上,進料廢棄物中含有複雜且不純的物質可
能會造成結塊現象的產生 [1-3] 。而此種現象可能會造成流體化品質的下降以及去
流體化現象。流體化床結塊是種複雜的現象,而可能造成結塊的原因很多,例如
廢棄物的化學組成 [2-5] 、以及流體化床的操作條件等等。
ㄧ般而言,結塊去流體化現象(agglomeration/defluidization)發生於流體化床
1
環保簡訊/第 17期 添加鋁抑制流體化床去流體化過程及其污染排放之研究■2
中是因為床質粒子的黏滯行為。其中兩類型的黏滯機制為 (1) 黏滯流燒結(viscous
flow sintering) ;(2) 液態物質間熔化與化學作用[6] 。這兩種機制為主要造成結塊
的主要原因。 一般影響焚化過程中燒結之主要因子可歸類為兩大部分,一為進料
顆粒的特性,包括粒徑大小及分佈、組成成分;一為操作條件上的影響,如操作
氣速、溫度等等。
學者Ergudenler and Ghaly, (1993)[7] 以及 Ghaly et al. (1993)[8] 指出 K 元素可
能是流體化床操作時造成去流體化的主要因素,Lin et al. (2003)[5]也指出高含量
的鉀元素可能造成結塊現象,嚴重可能使系統停擺;而 Conn (1995)[9] 在評估灰
的結塊潛勢中發現 V 元素之氧化物如五氧化二釩(V O ) 等低熔點物質的存在,會
2 5
容易造成結塊的生成;焚化過程中若進料物種含有 S 元素時,會容易與鹼金屬作
用形成熔點低、黏度高的灰成分,使反應系統產生局部還原環境及高溫,促進燒
結的發生[2, 6] ;學者Arvelakis et al.(2003)[10] 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