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优等生的心理教育
浅谈优等生的心理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能力障碍或人格缺陷。尤其是在班级教育中的优等生的心理教育更应该重视。
首先我们来看看优等生的心理问题:
1、自高自傲。
优等生大都天资聪颖,学习优异,往往受到家长的青睐,主观上给他们定了位,是好学生。优等生也给自己定了位,是老师心目中的佼佼者,在集体活动中表现的争强好胜,认为自己聪明、勤奋,与老师、同学无关,变得目空一切,漠视了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
2、爱慕虚荣。
优等生,无论是老师、家长、同学带给他们的都是一片赞誉,即使出现一些小毛病,也会被老师忽略,真可谓是一俊遮百丑,所以优等生听到的是一片赞扬之声。久而久之,由于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只是他们那种爱慕虚荣的心理急剧膨胀,总有一种满足和飘飘然的感觉,产生偏激、固执的心理。一切事情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把一切荣誉看的非常重,总想让彩色的光环环绕着自己,总喜欢生活在一片赞誉嘉许之中。
3、嫉妒心强。
优等生,一向都表现为争强好胜,不甘人后,在班级中处于优越地位,听到的是赞扬之声。一旦有些同学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就变得无法忍受,失去心理平衡,产生极强的嫉妒心理,不能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这一现实。
4、封闭自守。
优等生在学习上都比较刻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而且性格比较封闭,遇事不愿求人,所以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另外,对于知识特别保守,不愿意帮助其他同学,表现的自私自利,认为帮助他人,会浪费很多时间,更害怕别人超过自己,自己会失宠,从而对知识过于保守,想让自己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5、表现双面性。
老师眼中的优等生,在班里学习刻苦,劳动积极肯干,什么事都表现突出,不甘了落后,是班级的骨干,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可是回到家里,却变成了娇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生惯养。父母让干点活,非常不情愿,还满腹牢骚,甚至有对父母不敬者,在家在校完全两样。
除了以上问题,优等生身上,容易表现出集体观念淡薄、乃挫折性不强、容忍力差等症状。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如不及时加以正确梳理、引导,极易引发他们的心理障碍。
矫正优等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1、首先教师要有一个健康心态,用他的言行正面影响学生的心理。
学生在校时间超过在家时间,和老师接触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必须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掌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因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学会运用科学的心理素质去影响和塑造学生,使自己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大度、稳定、健康的状态,创设一种温馨、和谐、民主的氛围来让他们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使学生的心态健康发展,从而克服集体意识淡薄、嫉妒心强、自高自大等不良心理倾向。
2、客观评价,把握优等生心理健康发展导向。
作为班主任,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要分类建档,做到真正因材施教,对于优等生更不能随便给他们定性,一味的表扬助长他们不健康的心理。优等生也有很多不如人的地方,所以教师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也有不如人的地方,从而正确的认识自己。
3强化家访,促使学生的心理和谐发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溺爱、过于严厉的家教都不可取,过于溺爱,会导致孩子以来性强、目空一切、固执、自私等不良倾向。过于严厉,会导致孩子怯懦、孤僻等心理倾向。所以教师可根据学生在校的表现,与家长及时沟通,过犯家长的教育行为,共同把握学生的心态。创设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处于一个民主、和睦的家庭中,陶冶心理品质,克服表面的双面性。
对于优秀学生,不光要重视他们的学业发展,还应让他们在社会生活生存能力的诸多方面和谐发展,从而培养健康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锂离子电池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文).docx
- 2025贵州铁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3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docx VIP
- 《工业软件测评通用程序及要求》征求意见稿.pdf VIP
- 2024年可持续膳食系列报告:菜谱碳足迹-龙吟研究室-2024-63页.pdf VIP
- 家居行业全景剖析.pptx VIP
- 反间谍安全防范工作总结.docx VIP
- 河南各市(精确到县区)地图PPT课件(可编辑版).pptx
- 住院患者的VTE风险和防治.pptx VIP
- 2025贵州铁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35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七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五四学制)(解析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