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一个年青教师对“师德”的理解论文教案.doc

一个年青教师对“师德”的理解论文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个年青教师对“师德”的理解论文教案

题 目:一个年青教师对“师德”的理解 体 裁: 德育论文 作者姓名: 杨婵 工作单位: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 手机号码: 一个年青教师对“师德”的理解 何为师德?我认为是“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一、师爱为魂 罗素说:“凡是缺乏教师的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师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伟大、最真诚、最无私的大爱。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他必然会对学生充满爱心,热切关怀,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学生的利益。汶川地震灾区英雄教师夏晓燕舍弃自己的孩子保护学生的生命;映秀小学校长谭国强舍弃父母亲人去救学生。相反,一个师德低下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是对学生的冷漠、无情和歧视,如前年新闻媒体披露出的“范跑跑”、“杨不管”就是最好的例证。教师作为孩子成长的除父母外的第二个影响源,给予学生信任和热爱,将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特殊的依恋感,促使学生情感和个性顺利发展。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班上有个同学因为没有及时交作业而遭到我的批评,当时这批评对于他来说似乎是突如其来的,不可接受的,从此以后,我能明显感受到他对我的反感,上课不认真,作业不完成,我生气,发脾气,也找他谈话,可当时说得好好的,不到两天又是老样子,我实在弄不明白怎么回事?一次与一名老教师聊天,无意中说到这个问题。老师告诉我这个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年迈的奶奶一手把他拉扯大的,一直很自卑,所以生活习惯懒散,自制力差,从来不做作业,现在能交作业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我突然意识到之前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批评他,更是伤到他的自尊了。为此,我努力的想办法弥补,使他不再反感我这位老师,什么办法呢?只能是爱!我不再冲他发火,也不再责备他,而是多给他机会,并且适时鼓励他,了解他在学习上是否有问题,经常到他家去家访,做点可口的饭菜给他吃。通过大半期的努力,他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也能认真听讲,我知道我成功了,我用我的爱心让这孩子认可了我,我提着这盏明灯,一步一步走近他的内心。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只有走近他们的内心,用爱去看,去了解,去感受,孩子才会更加喜欢老师!你对他信任地一点头,关注地一微笑,期待地看他一眼,都会深深地打动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感到莫大的快乐。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我们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摒弃训斥的口吻,远离谩骂的言词,努力营造一个平等的教学氛围,不仅仅是一个个出自肺腑的赞词、一串串激人上进的心语、学生成功时会心的微笑、频频的颔首和惊喜的目光,更是教师在学生失败时期待的眼神,挫折时劝勉的良言和犯错时宽容的暖语等等。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微笑”,少给学生一些“冷眼”。陶行知曾感慨万分地说: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打到新的深处”。我们只有以诚心、真心、爱心去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才能叩开学生封闭的心灵窗户,学生才能真正呼吸到民主、自由的新鲜空气,学生的主体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学高为师 教师首先是一个求知若渴、博学多才的人,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那种热爱学习、勤奋学习、一丝不苟的精神。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要掌握这门科学和艺术,教师就必须发扬“学而不厌”的精神,就必须充实丰富自己的课内外知识,就必须将学生未知的知识恰当转化成学生理解的内容。   老师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有源头活水。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地学习、提升,掌握更丰富、更全面、更前沿的知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学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底,授课时才能收放自如,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我们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李希贵的《教育艺术随想录》等书籍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观念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要想听懂一堂课,不难;要想去讲一节课,不易!如果想出色的上好一堂课,决非朝夕之功。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年青教师如果在平时不注意积累点点滴滴,打下坚实的功底,是不可能去讲好一堂课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虚心学习,多听课——听听其他老师的讲授、多思考——看看别人的思路方法、多领悟——领悟别人的独到之处。作为我们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要通晓本专业的知识,还要熟悉相关学科,并涉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如美学、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等等,教学相长,兼收并蓄,使得教学成为一个立体的而不是单一的、广博的而非肤浅的、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