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SPR传感器.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子印迹SPR传感器

分子印迹SPR传感器一分子印迹SPR传感器组员信息二分子印迹SPR传感器基本定义及简介传感器定义是指一些能把光、声、力、温度、磁感应强度、化学作用和生物效应等非电学量转化为电学量或转换为具有调控功能的元器件。定义以分子印迹技术和SPR技术联用而研制出的传感器(Molecular imprinting SPR sensor)该类传感器目前的实际应用较少,多数处于理论和实验室阶段。其更多的功能和应用还有待开发。三分子印迹SPR传感器的工作原理1 .SPR技术定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简称“SPR”,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是利用了金属薄膜的光学耦合产生的一种物理光学现象。历史(略)早在1902年,Wood(Wood R W,1902)就在光学实验中发现了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现象。但是直到1982年,Liedberg等(Nylander C et al., 1982; Lieberg B et al., 1983)才首次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应用于化学传感器研究领域,随后SPR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感技术,逐渐成为国际传感器研究的热点。实践证明,SPR传感器与传统检测手段相比较,具有无需对样品标记、实时监测、灵敏度高等突出优点。所以,在医学诊断、生物监测、生物技术、药品研制和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当一束p-偏振光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入射到棱镜中,在棱镜与金属(Au 或Ag)的界面将发生反射和折射。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线将被全反射;当入射光的波向量与金属膜内表面电子(称为等离子体)的振荡频率相匹配时,光线既被耦合进入金属膜,引起电子发生共振,即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金属膜表面电子吸收入射光子能量使反射光的能量最小,这种最小化发生时的入射角度称为“SPR角”。SPR 角与入射光波长、入射角、金属膜的厚度、玻璃与金属的介电常数、金属表面及邻近介质的折射率等有关,金属表面结合生物分子将导致其折射率发生变化,从而引起SPR角的变化。应用机理因此,可通过监测SPR角的变化研究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由SPR 曲线可获得如下信息:哪些分子发生了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强度、结合和解离的速度、样品中分析物浓度、是否存在异构效应、结合位点分析、复合物中不同成分对结合的影响。组成(略)通常SPR光学检测系统包括入射光源、光接收器、光路系统三部分。应用领域化学检测,生物监测,药物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2.分子印迹技术定义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简称MIT)是制备对特定目标分子具有特异性预定选择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ing polymer, MIP)的技术。历史(简)1972 年,由Wulff研究小组首次报道了人工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之后,这项技术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1993 年瑞典科学家Mosbach在《Nuarte》上发表了有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报道后,分子印迹技术才开始得到飞速的发展,便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Vlatakis G et al., 1993)。分子印迹技术具有三大特点:预定性、识别性和实用性。三性(略)(1)预定性(predetermination),即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制备不同的MIPs,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2)识别性(recognition),即MIPs是按照模板分子定做的,可专一地识别印迹分子;(3)实用性(practicibility),即它可以与天然的生物分子识别系统如酶与底物、抗原与抗体、受体与激素相比拟,但由于它是由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的,因此又有天然分子识别系统所不具备的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从而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和长的使用寿命。其中预定性和识别性是本身属性,而实用性的优点则受益于其化学合成的途径。介绍分子印迹原理分子印迹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1)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在适当溶剂中(通常是弱极性有机溶剂)通过共价或非共价的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可逆复合物;(2)加入交联剂,在引发剂引发下发生聚合,使模板-单体复合物被固定在聚合物中;(3)通过水解或萃取的方法将模板分子除去,这样在聚合物中就留下了与模板分子的大小、形状及功能基团相匹配的识别空穴(如图)。分子印迹技术是仿生科学模拟自然界中酶-底物及受体-抗体相互作用的发展。其情形就像钥匙和锁的特异性关系。分类(略)预组织法(preorganization)又称共价法,由德国的Wulff及其同事在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在此方法中,模板分子(印迹分子)首先通过可逆共价键与单体结合形成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然后交联聚合,聚合后再通过化学途经将共价键断裂而去除印迹分子。共价键作用的优点是聚合中能获得在空间精确固定排列的结合集团。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