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课件PPT医学培训课件教育资源教材讲义
舌 诊 ;提纲;①舌诊是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②舌诊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望舌诊的记载:《素问?刺热》曰:“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指出表邪传里,肺胃热盛,舌苔变黄的转化规律。《金匮要略》指出“病人胸满,唇痿舌青,……为有瘀血。”以舌青作为有瘀血的依据。元代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中,记载舌象36幅,结合临床进行病机分析,并确定方药及推测预后。明清时代,随着温病学派的兴起,对辨舌验齿尤为重视,对温病的辨证论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③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犹如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深浅、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舌与脏腑、气血、津液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舌为心之苗。《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能知五味。”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因心主血脉,而舌的脉络丰富,心血上荣于舌,故人体气血运行情况,可反映在舌的颜色上;心主神明,舌体的运动又受心神的支配,因而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与神志密切相关。;②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居口中司味觉,而《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五谷矣。”中医认为,舌苔是由胃气蒸发谷气上承于舌面而成,与脾的运化功能相应。
;③肝藏血、主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肾藏精,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其他脏腑组织,由经络沟通,也直接或间接与舌产生联系,因而其他脏腑一旦发生病变,舌象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古代书籍对此有不同的划分记载,其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舌质候五脏病变为主,侧重血分;舌苔候六腑病变为主,侧重气分。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舌根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另外,《伤寒指掌?察舌辨证法》还有“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的说法。
;望诊时让患者采取坐位或仰卧位,注意使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伸舌时必须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能看到舌根部位。观察舌象,一般先看舌尖、舌中再看舌侧,最后看舌根部。
; 为了使舌诊所获取的信息准确,必须注意排除各种操作因素所造成的虚假舌象。望舌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正常舌象;荣舌;枯舌;1、望舌质;①、舌色(即舌的颜色);淡红舌;淡白舌;枯白舌;红舌;绛舌;青紫舌;淡紫舌;②、舌形(即舌质的形状);老舌;嫩舌;胖大舌;瘦薄舌;点舌;刺舌;点、刺舌;裂纹舌;齿痕舌;③、舌态(指舌体动态);痿软舌;强硬舌;歪斜舌;短缩舌;④、舌下络脉;正常舌下络脉;舌下络脉青紫;舌下静脉曲张;2、望舌苔;①苔质; (一)薄、厚苔;薄苔(见底苔) ;厚苔(不见底苔);(二)润、燥苔;润苔;滑苔;燥苔;糙苔;(三)腻、腐苔;腻 苔;腐 苔;(四)剥(落)苔;中剥苔;厚剥苔;花剥苔;类剥苔;镜面舌;(五)偏、全苔;(六)真、假苔;有根苔(真苔);无根苔(假苔) ;②苔 色;白苔;积粉苔;黄苔;淡黄苔(微黄苔);焦黄苔(老黄苔);黄腻苔;灰黑苔;谢谢观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