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水稻病虫草发生及防治情况.doc

2013年水稻病虫草发生及防治情况.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年水稻病虫草发生及防治情况

2013年水稻病虫草发生及防治情况 今年,我公司种植水稻面积50000亩,90%为机插稻,共19个品种系,主体品种为淮稻5号、糯稻、武育粳3号、连粳7号、连粳9号。水稻一生总体表现:病虫害轻发生、草害严重。现就其发生及防治情况作回顾和小结。 灰飞虱及病毒病 轻发生。越冬代:数量平均0.36万头,与去年相近,产卵高峰4月18-20日,卵量37.2万粒;一代若虫5月5日出现,18-20日羽化,23日成虫比例27.38%(去年同期60%),发育进度较去年推迟3-5天,27-29日达羽化高峰,6月初70%以上个体完成发育,成虫数量7000-10000头, 3-5日开始扩散,因小麦生育期较去年推迟2-3天,峰期延集在6-8日,秧田成虫量500-1000头/㎡,12日后,降至50头/㎡以下。 防控上,继续实行“全程药控,治虫防病”策略。秧田期,采取 “一日防一次”方法,速效与长效药剂相结合,药剂主要为:烯啶虫胺、毒死蜱、吡蚜酮;由于一代虫源量相对低,二代防治上,仅对早栽稻大田,移栽活棵后普防一次。 今年病毒病发生轻。据大田分蘖期观察,除个别品种偶见条纹叶枯病株外,大部分品种未见发病,黑条矮缩病也未查见。 纹枯病 偏重发生。据定点调查: 7月上中旬,病穴率5-10%以下,变幅0-8%,病叶位局限在基部1-2叶鞘上;下旬平均上升到20%,病情扩展快,变幅2-63%,以横向为主,纵向发病严重度不高。8月上旬-9月中旬,病情横向发展较平稳,病穴率20-25%,但纵向发展快,8月下旬,剑叶发病比例达1-2%,倒2叶达15-20%,倒3 、4叶在70-75%,9月上中旬,剑叶发病比例达5%,倒2叶达30-40%,下旬以后,纵向发病渐趋稳定,菌丝侵茎少,未见“冒穿、倒伏”现象。 防治上,走“选准药剂、降低指标、早预防”思路,当穴发病率达1-5%时,立即施药预防,7月9-12日,用11%井·己普防一次,7月26-28日,选择“满穗”接力预防。8月中旬因疏忽,未选择“满穗”再作接力防控,一直使用常规药剂,以致后期病害未能有效控制。全生育期共用药6次,药剂主要以三唑类为主。就品种而言,今年发病较重的有武育粳3号、华粳5号、连粳7号、泗稻785、镇稻9424、津稻263,病穴率幅度35-65%。 白背、褐飞虱 白背飞虱 中等发生。6月27日出现1迁入峰,7月3日调查,百穴8-15头;7月20日,又出现1迁入峰,百穴平均16.7头。 褐飞虱 7月12、20日、8月10日灯下先后发现少量迁入。 8、9月份各类飞虱陆续繁殖,田间稻飞虱发生为混合群体,以白背、褐飞虱为主,百穴混合虫量一直维持在40-75头。 防治上,主要以压低基数为目的。共防治4次,分别为7月中旬、8月初、8月下旬、9月中旬,药剂以吡蚜酮为主、搭配使用噻嗪酮,成熟期观察,未造成危害。 大螟 今年麦田1代大螟发生量50-60头/亩,较去年下降70-80%。6月上旬对外围杂草及玉米等虫源地剥查,2代幼虫7月初开始孵化,7月8-10日达到高峰,中旬初始见枯心,危害主要集中在早栽稻田,18-20日达危害盛期,据21日调查,防治田,枯心团仅5-8个,漏防杂交稻田,枯心团达66个,成虫7月20-22日羽化出现,2代轻发生。3代中等偏轻发生,孵化高峰在8月16-20日。 防治上,2代7月8-10日,主要针对早栽杂交稻大田单项防治一次,亩用5%甲维盐10克+40%毒死蜱80ml。3代主要对早、中熟品种,以“大肚期”为标准(即5%水稻透过叶鞘隐约能见到稻穗)立即防治。时间上于8月15-20日,陆续分批用药,药剂仍选择甲维盐+毒死蜱(或丙溴磷)。据9月初调查,防效较好,受害枯白穗率平均0.98%(0.11-2.8)。 纵卷叶螟 2代轻发生、3代中等偏重、4代重发生。 定点赶蛾显示:2代7月3日见蛾,只一个迁入峰,杂草丛赶蛾268-356头/亩,杂交稻田6-7头/亩,情况与去年相近,轻发生; 7月20日调查,二代存虫量百穴3头左右,个别嫩绿田块达10-14头(5龄虫占50%)。3代稻纵卷叶螟7月17日见蛾,有2个蛾峰:7月17日和21日,第一峰蛾量6-14头,第二峰蛾量17头。根据迁入及2代发生基数,3代纵卷叶螟有2个孵化高峰,第一峰中等偏轻发生,孵化高峰在7月25-27日,卵、幼虫数量百穴45头(粒)左右;第二峰中等偏重发生,孵化高峰在8月5-7日,卵、幼虫数量百穴300头(粒)以上。4代有2个蛾峰8月23日和28日迁入,第一峰蛾量300-600头,孵化高峰在8月28-30日, 百穴70-150头(粒),偏重发生;第二峰蛾量800-1000头, 9月初虽蛾量下降幅度大,但田间卵量高,百穴落卵量240-1200粒,孵化高峰5-7日,重发生。 防治上,2代未作防治。3代在7月26-28日、8月5-7日防治两次,3代稻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