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关于做强地方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__何致瑜.doc

10.关于做强地方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__何致瑜.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关于做强地方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__何致瑜

关于做强地方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 何 致 瑜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中,应当高度重视做强和协调区域、地方高等教育问题。经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了地方建设高等教育的积极性。现在多数高等学校已归属省一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其中包括许多研究型大学、大多数本科院校和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如果说若干所顶尖大学是高教强国重要标志的话,那么区域、地方高等教育则是高等教育整体的基础,而做强基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天津市教委曾于十年前,在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引下,花了一年时间研究、制订了《天津市高水平教育强市行动计划》。回顾当时的研究和十年来的实践,对于做强区域、地方高等教育的工作,值得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进行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借今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机会,我就以天津高等为例,介绍一下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一、坚定不移地把学科建设作为做强地方高教的基础 高等教育的强弱和竞争能力的大小主要是由高等学校的质量、水平和特色决定的,这往往是通过学科的强弱和特色体现的。学科建设是做强高等教育的基础,重点建设有限学科并创造相对卓越,往往是做强大学乃至高等教育的突破口。 地方高教的学科建设应该树立两个观念: 一是突出重点,追求有限卓越。所谓“突出重点”,首先是选择有限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任何一所大学,即使是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也不是每个学科都著名,我们的北大、清华也是如此。据了解,实际上多数著名的一流大学名列前茅的著名学科,均没超过学校学科总数的1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一流大学的崛起,最初往往得益于一、两个重点学科的突破。创办于1891年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约半个世纪一直平淡无闻,它的强势和著名就得益于物理、电子工程学科的率先凸起;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快速 崛起的起步,就是其加速器的发明使该校工学的一些学科快速发展……。所谓“突出重点”,还必须选择、把握好重点学科的主攻方向。一个学科有多个方向。在1998年美国经济学排行榜中,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并列第一,他们在同一经济学科中的主攻方向不同。哈佛在会计学和财务学等传统方向上领先,麻省理工的优势在工业经济和国际经济学等非传统方向。关于选择和把握学科发展的主攻方向是见功底的大事,既要科学预见学科发展趋势,立足学科发展前沿,瞄准经济、社会等有关重大问题,具有前瞻性;又要认清自己的实力,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具有可能性;还要突破原有学科界限,推进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培育新的学科,具有创新性。 二是促进学科交叉和综合,培育新的生长点。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科研成果都出自涵盖众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基地、实验室)。据介绍,现在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学科涵盖的分支学科达到100多个,我国北大、清华、南开、天大等高校创建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亦如雨后春笋,这都是智者的成功抉择。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推行的高教资源战略重组(俗称“大学合并”)为学科交叉、综合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我们一直认为高教资源的战略得组,不是为了盲目扩大,而是为了真正做强,通过盘活高教资源存量,用好高教资源增量,转变高教增长方式,其中重要的增长方式就是促进学科交叉和综合,培育新的生长点。由于认识之差、利益之别和新建工作之难等原因,使这一举措的落实成了一项困难很大的创新工作,但“铲平山头”,冲破壁垒,一批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一批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创建和增长毕尽已大势所趋。 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做强高教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强教之计,教师为本。强教师,才能强学校、强教育。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官方评价还是社会评估,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都是大学声誉和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或标志。这项工作涉及面很广。回顾我们的实践过程,应特别强调: 必须建设一支献身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谓“高素质”,首先是要有忠诚于高教事业的献身精神,以建设高教强国为己任,能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这是塑造高校“教授”、“博导”等称谓的崇高形象,使高校教师成为社会尊重的人的首要任务。所谓“高素质”,还必须强调相当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无论何种类型的高校,都应该对教师提出科研素质方面的要求,包括对相关专业和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能力和水平。高校教师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必须走科研创新之路。追求“高素质”,一条重要措施是使骨干教师增加海外经历和实践经历。天津市教委于十年前就设立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 与培养基金”,每年选拔100名骨干教师出国研修 。实践表明,效果明显。 必须大力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领军人物是提高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天津市通过实施“天津市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和“天津市特聘教授制度”,聚集和培养了一批高校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但整体水平仅居全国第七、八位,比全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