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代词.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代词都分为三类,即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但是古今代词仍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指示代词的系统性方面。另外,古代汉语还有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这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一、人称代词 可以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三类。但是在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只是借用指示代词来表达第三人称的意义。 1、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朕”。常作句子的主宾语和定语。例如: 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 (战国策?齐策) 居则曰:“不吾知也”。 (庄子?齐物论) 居,予语汝。 (庄子?达生) 启予手,启予足。 (论语?泰伯) 注意:(1)魏晋前,吾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2)“朕”在秦以前也可以用于一般人。 2、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若”“而”“乃”,它们在语法功能上有所不同。“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而”和“乃”一般作定语。例如: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左传?齐桓公伐楚)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15年)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史记?陈涉起义) 予知之,将语若。 (庄子?知北游)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 (史记?平原君列传)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 注意:魏晋前,“吾”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 3、第三人称代词:在先秦是没有的,古人可能根本就没有第三人称的概念。后代才产生的第三人称的代词,在先秦是用指示代词“之”、“其”、“彼”来表达的。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可以把它们看作第三人称代词。“之”只做宾语,“其”只做定语。例如: 公室将卑,其宗族先落,则公从之。 (左传?晏婴论季氏)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注意: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范畴,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复数的区别,其单复数要依据语境辨别。例如: 齐师伐我,公将战。 (左传?庄公10年)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孟子?腾文公) 吾与汝毕力平险。 (列子?汤问) 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 (史记?西门豹治邺) 二、指示代词 现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是近指和远指二分,古汉语除此之外还有:特指和泛指及无定代词。 1、近指和远指:“此”“是”“斯”“兹”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彼”和“夫”等相当于现代汉语“那”。例如: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逍遥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挹彼注兹。 (诗经?大雅?洞酌) 彼一时,此一时也。 (孟子?公孙丑下) 注意: “彼”有很强的指示性,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夫”则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另外,位于句首的“夫”,有一部分已经虚化为语气词,主要起提起话题作用。[详见语气词一节] 2、特指和泛指:“之”可以表示泛指,用作定语和宾语;“其”可以表示特指,总是作定语。例如: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诗经?邶风?燕燕) 姜氏欲之,焉辟害?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 (左传?襄公25年) 就指示代词而言,教材还作了一些讨论。 1、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略等于现代汉语的“这样”或“那样”。例如: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论语?宪问)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 (荀子?劝学) 河东凶亦然。 (孟子?梁惠王上)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古诗十九首) 2、特殊的指示代词“焉”和“诸”。“焉”既是指示代词,同时又具有语气词的性质。它所指代的范围或方面,经常与人物或处所有关。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荀子?劝学) 由于焉字经常放在句尾,逐渐具有了语气词的性质了。在有的句子里,甚至就是纯粹的语气词。例如: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国语?晋语) 分析:这是平行的句法,上句用“矣”,下句用“焉”,显然“焉”不再具有指代的性质。但要注意,不要轻易把“焉”字看成单纯的语气词。 “诸”字是代词“之”和“于”(或“乎”)的合音,在古代汉语里很常见。例如: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左传?襄公十五年) 人孰敢不听而化诸? (庄子?应帝王) 三、无定代词 “或”和“莫”是古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没有确定的指示对象。现代汉语没有这一类,所以应特别注意。 1、肯定性无定代词“或”: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某人”,只作主语。例如: 或劳心,或劳力。 (孟子?许行) 有时“或”前有先行词,则“或”指代其中一个或一些人。例如: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左传?襄公15年)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