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学术报告liu.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术报告liu

混凝土的冻融破坏 一.混凝土的破坏过程 人们根据试验机以及从混凝土内部结构的亚微观分析发现,混凝土在承受载荷以前已含有微裂纹,存在宏观的缺陷,如裂纹、夹渣、气泡、孔穴、偏析等。混凝土的破坏正是由潜在的各种缺陷引起的,其破坏过程实际上就是微裂纹萌生、扩展、贯通,直到产生宏观裂纹,导致混凝土失稳破裂的过程 混凝土破坏的作用应力 混凝土结构由于应力作用而损伤断裂破坏。这种作用应力分为内部应力和外部应力两类。内部应力是由于混凝土的泌水作用、干燥收缩、水化热,以及外部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变化、化学腐蚀作用等,使材料内部组织产生变化而伸缩,后又因结构约束(外部约束)和组织约束(内部约束)的作用而造成。混凝土的开裂就是为了缓和这些内部应力的作用。外部应力使由于地震、风力、静动荷载以及不均匀地层下陷等作用造成。它们是混凝土结构损伤断裂发展直至破坏的主动驱动力。 2.混凝土破坏的阶段 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混凝土的破坏是结合缝的产生、闭合、扩展、分叉、聚合和失稳过程。对一般结构来说,这一过程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1)弥散化阶段,遍布结构的所有微裂纹都很活跃,并处于独立的发展状态;(2)集中化阶段,只有部分区域的微裂纹较为活跃,并出现贯通趋势或已经贯通,而其他部分的微裂纹则发展缓慢,甚至休止;(3)局部 化阶段,应力超过粘着应力峰值后,微裂纹集中在某一局部区域内发展,并进一步贯通,形 成宏观大裂纹.此时,结构的性能主要由1条或儿条宏观大裂纹控制.变形则主要集中在大裂纹上,裂纹以外的区域则卸载,表现出强烈的各向异性。 二.混凝土的冻融破坏 1.冻融破坏的简介 冻融引起混凝土损坏,是由于混凝土中存在连通孔隙,成为渗水通道,水分在孔隙中结冰膨胀产生冻胀应力,导致混凝土孔隙增大,冰融之后也不能恢复原状,如此冻融往复,致使混凝土孔隙逐渐开裂,混凝土表层酥松剥落,并由表层逐渐向混凝土内部发展,导致混凝土破坏。 某些混凝土工程的过早破坏,其原因不是由于强度不足,而是由于混凝土耐久性不良,且大多数与混凝土冻融作用有关。低温对混凝土不利,例如在港口工程、铁路、桥涵、混凝土路面工程、城市立交桥工程以及北方严寒地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等混凝土结构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冻融破坏。较为典型的工程如东北的云峰水电站,大坝建成运行不到10年,溢流坝表面混凝土冻融破坏面积就高达10 000 m2,占整个溢流坝面积的50 %左右,混凝土平均冻融剥蚀深度达10 cm以上。 2.混凝土的冻融破坏机理 混凝土的冻结破坏过程是比较复杂的物理变化过程。混凝土是由硬化的水泥浆体和骨料组成的含毛细孔的复合材料,为了获得浇筑混凝土所必须的和易性,其拌和水量总多于水泥水化所需的水量,多余的水就滞留在混凝土中,形成占有一定体积的连通毛细孔。于是常温下硬化混凝土就是由未水化的水泥、水泥水化产物、集料、水、空气共同组成的气—液—固 三相平衡体系,当混凝土处于负温时,其内部孔隙中的水分将发生从液相到固相的转变。因此那些连通的毛细孔就是导致混凝土遭受冻害的主要因素。但是目前关于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众说纷纭。在这方面T.C. Powers和R. A. Helmuth等人的研究工作为混凝土的冻融破坏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到目前为止,提出的混凝土冻融破坏理论有很多种。沙际得认为目前提出的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有六种,即水的离析层理论、膨胀压理论、渗透压理论、充水系数理论、临界饱水值理论和孔结构理论。而张子明等认为混凝土的冻融破坏理论,按其发展大致有四种:“奶瓶”理论、膨胀压力理论、渗透压力理论、Livtan理论。但目前公认程度较高的,仍是由美国学者T. C. Powers提出的膨胀压理论和渗透压理论,他认为吸水饱和的混 凝土在冻融过程中遭受的破坏力主要有以下两部分:膨胀压力和渗透压力。 1.膨胀压力理论 在一定负温下混凝土中的毛细孔水发生物态变化,由水变成冰,体积膨胀9 %,因受毛细孔壁约束形成膨胀压力,从而在孔周围的微观结构中产生拉应力。这种在负温下因水体积膨胀而产生膨胀压力从而导致的破坏,主要取决于混凝土中水的存在形式及其内部微观孔隙结构和外界正负温度变化等因素。在混凝土硬化初期混凝土中水存在的形式:①结晶水,这部分水是不可能结冰的;②吸附水,也称凝胶水,存在于各种水化物,因凝胶孔尺寸很小,一般低温不结冰,须在-78℃以下成冰。这部分水可认为在自然条件下是不可能结冰的,也就无冻融破坏作用;③毛细孔水,存在于毛细孔中,这部分水是可冻的,且毛细孔中水蒸气的冰点随毛细孔半径的减小而下降;④游离水,也称自由水,存在于各种固体颗粒间,是可冻水。由此可见混凝土冻害是由于游离水和孔径较大的毛细水结冰造成的。若硬化混凝土孔隙中的游离水达到饱和,水转化为冰体积约增大9 %,则膨胀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内应力,使混凝土结构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