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启示”类主观题.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 李天德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 423000 邮箱jhyz1258@163.com 电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在近几年的全国文综卷或地方文综卷、历史单科卷中,开放性试题都占有一定的份量。今年全国文综卷Ⅰ与文综卷Ⅱ都在37题设置了“启示”类问题,在评分参考答案中命题者没有设置具体答案,这是一道典型的“启示”类开放性试题。“启示”类问题的设置既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是当今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要求,所以要引起重视。本文结合今年全国文综卷Ⅱ第38题第(4)小题,就“启示”类试题的特点及解题方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启示”类历史试题的特点 请看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卷Ⅱ第38题: 38.(3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宋 元 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 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清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清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 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8分)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12分) (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 启示,按中文意思是指“启发指点,使有所认识”。历史启示是指从历史上的人和事的经历或结果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来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读史使人明智”,这是学习历史的主要作用之一。“启示”类开放性试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启示”类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它体现了历史的借鉴教育功能。“学习历史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启示”类问题以历史之镜对照现实,不但总结历史,更是为现实寻求依据,找出对策,防患未然。这种把历史现实性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历史的教育功能。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训练,能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洞察力和使命感,对改变“历史就是记忆”的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甚至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是有帮助的。例如通过今年全国文综卷Ⅱ第38题中有关中西科技发展的对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振兴中华民族,就要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使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历史使命感。 2.“启示”类问题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性。就今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第38题第(4)小题而言,命题者只提供问题,并不提供标准答案,而且学生回答时也无从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同所提供的客观历史事实进行联系、分析,并得出历史的结论,而不是机械的复述和引用,从而体现了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性。 3.思维空间的开放性。试题的设问“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它不仅仅要求考生掌握 “从10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要求考生对“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进行理性思考。考生可以通过材料和自己原已掌握的“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从多角度谈自己的看法、认识、感悟,它能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是让考生“千人一面”、“异口同声”。同时,回答这样的问题,要求考生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问题,要变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