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灸法教学教材.ppt

  1.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间接灸 ③隔盐灸 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但须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证候改善。 间接灸 ④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艾条灸 ①回旋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二)艾条灸 ②温和灸(定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艾条灸 ③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循经灸(扶阳灸) ④激发阳气、打通经络、祛除经络中的风、寒、湿邪,达到扶阳通经的作用。 (三)实按灸 施灸时,将太乙针/雷火针的一端烧着,用布7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 治疗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四)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 操作方法是:将针刺人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 除去灰烬,将针起出。 (五)温灸器灸 温灸器又名灸疗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 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 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 (六)其他灸法 (1).灯火灸又名“灯草灸”、“油捻灸”、“十三元宵火”,也称“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法。 方法: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 触听到“叭”的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炸之声可重复一次。 作用:具有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小儿痄腮、小儿 脐风和胃痛、腹痛、痧胀等病证。 (七)天灸 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 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故名天灸。 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其常用的有白芥子、蒜泥、斑蝥等。 天灸 (2)白芥子灸 将白芥子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敷贴于腧穴或患处。利用其较强的刺激作用,敷贴后促使发泡,借以达到治疗目的。 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喁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症。 天灸 (3)蒜泥灸 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克贴敷于穴位上,敷灸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 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nǜ]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天灸 (4)斑蝥灸 将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全虫研末,用醋或甘油、酒精等调和。使用时先取胶皮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一层胶布固定即可,以局部起泡为度。治疗癣痒等。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千金要方·针灸上》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炷是先小而后大。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二)施灸的补泻方法 艾灸的补泻,始载于《内经》。《灵枢·背腧》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三)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四)灸后的处理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 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 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