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稻病害文档
* 症 状 主要为害穗部。受害水稻抽穗前,病菌在颖壳内长成米粒状子实体,将花蕊包埋在内,壳内子实体从内外颖的合缝延至壳外,形状不一,外壳渐变黑,同时还有菌丝将小穗缠绕,使小穗不能散开,抽出的病穗直立圆柱状,故称“一柱香”。病穗初淡蓝色,后变白色,上生黑色粒状物,即为病原菌的子座。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孢子座混入种子中越冬,种子带菌是发病主要原因。土壤不带菌。该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带菌种子播种后,病菌从幼芽侵入,造成当年发病。 * 防治方法 稻一柱香不是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一般不需单独防治,只有部分稻区发生面积较大,可采取种子药剂或温汤浸种。 (1)加强检疫,防止带菌种子进入无病区,从无病区引种。 (2)无病田留种。 (3)种子处理。 * 防治方法 用70%抗菌素“402”液剂,2000倍液,每50千克药液浸种30~35千克稻种,浸48小时,捞出洗净药液,催芽、播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48小时,捞出催芽、播种;或种子先在冷水中预浸种4小时,然后用52-54℃温水浸种10分钟,催芽播种。 * 水稻穗果病 症状 水稻穗果病与稻瘿蚊危害状相似。秧苗受害初期症状不明显,水稻抽穗前10~15天显现症状,无效分蘖多,稻株低矮,节间缩短,节数减少,大多数不能抽穗结实,稻苗成为“一丛青草”,类似稻瘿蚊的“标葱”。。? * 症 状 在水稻病株茎顶端或近地面的节上长有1个或2个直径3~22mm的子实体,初期白色、浅黄色,表面光滑,渐变为粉黄色,表面呈现细裂纹,后期黑褐色,表面不规则龟裂,有灰白色浆状溢出物(内有大量分生孢子,大小为10.9~19.,淤积于子实体表面,略带腥味,子实体多为扁球形或肾形 * * * 危害情况 据在德宏和富宁调查,一般发病率5%~12%,严重田块达50%,最高达90%;轻微发病的稻田对产量影响不明显,一般减产10%~25%,严重者达50%以上,重病田产量仅40kg/亩,严重影响农户的收入。 * 发生与环境关系 发病地多为山谷之中的下部梯田。山上较高的田块发病轻,低凹田块发病较重,阳面田块发病少,阴面田块发病多。通常是冷水田、冷箐田中发病较重,而且子实体也较大(一般直径为15~22?mm);穗期降雨多,相对湿度70%~90%,温度24~26℃情况下,病害发生较重; * 发生与环境关系 早稻、中稻发病轻,晚稻发病重;稻瘿蚊发生严重的稻田,穗果病发生也严重,稻瘿蚊虫株与穗果病病株比率几乎是1∶1。稻瘿蚊与穗果病的发生环境条件较为一致,虫害与穗果病同时发生,我们在稻瘿蚊较严重的富宁1.3hm2的稻田中采到稻穗果病子实体17.5kg。? * 防治方法 穗果病的发病地区多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落后和贫穷地区,农业生产水平很低,耕作粗放。农民收割水稻时稻桩留得很高(15~45cm),穗果病的子实体全留在稻桩上,翌年犁地时,稻桩连同病原菌都留在地里,成为当年的初侵染源。 * 防治方法 一旦环境条件适宜,病害爆发成灾。最好的防治措施首先是清除初侵染源,精耕细作,发病地及时处理掉稻桩;稻瘿蚊发生严重地区,应密切注意该病发生,及时防虫;更换感病稻种,提早播种、移栽、避过穗期阴雨的影响。 *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它寄主作物或杂草的残体上越冬。水稻收刈时落入田中的大量菌核是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据调查,水稻收割后遗留田间的菌核数量,在一般病田每亩平均在10万粒以上,严重病田每亩达70万一80万粒,少数还高达100万粒以上。 * 侵染循环 菌核的生活力极强,湖南测定,前作为不同小春作物的稻田中,在土表越冬的菌核其存活率达96%以上,在土表下3—8寸越冬的菌核存活率也达88%左右。春耕浇水耕耙后,越冬菌核飘浮水面,插秧后随水漂流附在稻株基部叶鞘上,随着稻株分蘖和丛茎数的增加,附在稻株茎部的南核数量也加多。在适温高湿的条件下,浮沉在水中的菌核均可萌发长出菌丝,菌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孢。 * 侵染循环 通过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潜育期少则1~3天,多则3~5天。由于菌核随水传播,受季候风的影响多集中在下风向的田角,田面不平时,低洼处也有较多的菌核,因而这些地方最易发现病株。 * 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 * 传播途径 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