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制药展示课件)双特异性抗体制备方法进展.pptx

(生物技术制药展示课件)双特异性抗体制备方法进展.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双特异性抗体制备方法进展 小组成员:温婷、张杨玲、崔影彤、杨杰琪 指导老师:张革副教授 01 | 背景 02 | 化学交联 03 | 杂交瘤细胞技术 04 | 基因工程制备 05 | 总结与展望 06 | 参考文献 背景 背景 4 双特异性抗体: 含有2种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的人工抗体,能在靶细胞和功能分子(细胞)之间架起桥梁,激发具有导向性的免疫反应。 背景 5 双特异性抗体的优势 改变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胞的方向到癌细胞,增强癌细胞杀伤能力 通过和两个不同的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有效增强癌细胞靶向性 降低治疗费用 同时阻断两个不同的通路 背景 6 开发进展 背景 7 化学交联 化学交联 9 Chemical cross-linking(化学交联) 缺点:纯化困难、稳定性差、活性降低 制备方法: 分别连接交联剂 脱盐 混合,化学结合 化学交联 10 Controlled Fab-arm exchange (cFAE) 可控制的Fab臂交换技术 制备方法: 制备CH3突变的母抗体 铰链区链间二硫键 还原制备半抗体 重新形成二硫键不同半抗体结合 优点:可大规模生产(1500L) 杂交瘤细胞技术 杂交瘤细胞技术 12 Quadroma technology 杂交瘤细胞技术 制备方法: 融合两个分别表达不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两株异源抗体轻重链随机装配,形成混合双功能抗体。 重链的正确装配: 杂交瘤细胞技术 13 优点:保留了Fc段的生物学功能 缺点:轻链也会随机装配,这是我们不想要的 两类抗体使用序列相同的轻链,这种轻链可以和两类抗原结合 双细胞系分别表达半抗体 结合crossmab技术(把重链CH1区和轻链CL区交换)和knobs-into-holes技术 在VH-VL和CH1-CL的内表面引入新的突变 避免轻链的随机装配的方法 杂交瘤细胞技术 14 主要药物 Catumaxomab 第一个上市的双功能抗体(2009) 靶标:CD3+EpCAM 适应症:恶性腹水 FBTA05:CD3+CD20,临床1-2期 Ertumaxomab:CD3+Her2,临床2期 基因工程制备 基因工程制备 16 Genetic engineering of BsAbs 基因工程制备双特异性抗体 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可将一个抗体的部分/全部恒定区用于构建双特异性抗体。 基因工程制备 17 Ig-G样形式(含Fc段): 基因工程制备 18 非Ig-G样形式 优势: 抗体尺寸更小 具有更好的肿瘤组织渗透性 每个亲本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和接头均可被克隆和连接。 基因工程制备 19 非Ig-G样形式——串联scFv 通过额外的肽接头如甘氨酸-丝氨酸重复基序连接的两scFv片段 最常用的结构域顺序: VLA-linker1-VHA-linker2-VHB-linker3-VLB 接头1和接头3的长度决定了scFv的聚合情况 接头2决定了两个scFv之间的运动灵活性 (VL和VH衍生自单链抗体片段; A和B代表亲本单克隆抗体A和B) 基因工程制备 20 非Ig-G样形式——Blinatumonmab 已上市,最着名的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s)之一 在大肠杆菌中不易表达,但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良好 靶点:CD3+CD19 两个较长的接头被置于轻链和重链之间,短接头以串联形式桥接两个scFv 短链接头阻止VL和VH结构域的链内而非链间配对,长接头允许抗原结合位点自由旋转 基因工程制备 21 四价串联双抗体(Tand-Abs) 含有连接在单个多肽链中的两对VL和VH结构域 在表达时,两种多肽产物以头对尾的方式二聚化,形成具有大分子量(〜105kDa)的同源二聚体 药物 AFM11是一种靶向CD19和CD3的四价双特异性TandAb,其在小鼠静脉内给药后的半衰期为18.4至22.9小时(Ⅰ期临床试验中) AFM13(进入Ⅱ期临床试验) 基因工程制备 22 半衰期延长策略 多聚化 与PEG链共轭连接(PEG化) 与人血清白蛋白(HSA)融合 与Fc片段融合 结论与展望 结论与展望 24 双特异性抗体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问题 稳定性低 低表达率 免疫原性 生物利用度低 …… 除了化学交联、杂交瘤细胞技术、基因工程之外,还可以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抗体工程等,对双特异性抗体的选择性进行改造,提高生物活性和临床疗效。 部分参考文献 部分参考文献 26 [1]Zhang X, Yang Y, Fan D, Xiong D. Bispecific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