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株型与光能教学幻灯片.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课件PPT医学培训课件教育资源教材讲义

叶片着生角度和株型与光能利用;(一)太阳高度(角)与地面光照强度 P155; 水平面上的太阳辐照度与太阳高度的正弦成正比。 Sm:通过m个大气后的直接太阳辐射。 S:未受减弱的直接太阳辐射。 P m: m个大气的平均透明系数。; 由于P变化范围极小,大气质量( m)又决定于太阳高度角,所以太阳高度角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大气中的水汽或凝结物、微尘杂质多、云层浓密、而厚时, P减少,如,雨天、多云、晴天,P不同 。 一天内地面的太阳辐照度,在上午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而增强,在正午达到最大值,然后又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减低而减弱。 高纬度地区( >40 °)太阳高度角低,通过大气的距离长,太阳辐照度因而减弱,但季节的变化非常显著,。低纬度地区(<20°)太阳高度角大,通过大气的距离短,太阳辐照度强,季节的变化不明显。 海拔愈高空气愈稀薄,阳光通过大气的距离短 (大气质量 m少) ,因此太阳辐射强烈。;;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由于受大气中的散射、吸收和反射影响,因此到达地面的辐射减弱,而且使一部分辐射改变了方向,成为散射辐射。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光是由直射光(有方向性)和散射两者所构成。;(二)叶着生状态与 光能利用; 挺立叶在早晚弱光下,与阳光接近垂直,可以充分接受光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在中午强光下,阳光斜射叶面,可以减少强光(伴随高温)的不利影响,如对光合的抑制等。所以,挺立叶的光合作用通常比较强,如大麦叶片近直立的品种比叶与茎成37 °—72 ° 的品种,群体光合速率高出一倍左右。;(三)作物群体内光强分布;透光率 T(相对照度):某一叶层处的光强和群体冠层顶部自然光强的比值 ,透光率的对数和叶面积指数(F)间存在直线关系,即叶面积指数增大,群体透光率对数按比例(K)减少。;3 不同作物类型K值差异:由 阔叶(双子叶:叶宽、叶片平展)和窄叶(禾本科叶狭长、直立),所以,平展叶群体内部光强衰竭快。 — 禾本科 (叶狭长、直立) K 0.3~0.5 — 豆科 、棉花 (叶宽、水平配置) K 0.7~1.5 ------ 同??作物类型不同品种间 K值差异导致小麦群体内光强分布差异(例小麦不同株型品种);;K值不同的群体LAI与CGR;光照强度在群体内部呈负指数衰减;K 值 105 LX;透光率(%)在群体内部呈负指数衰减;T(%) 在群体内的垂直分布; 5 群体内的光强构成特点 总体而言,群体内的光照除被吸收一部分外,一种是由叶片空隙的漏射直射光,呈“光斑”、一种是通过叶片后的透射光、反射光和衰减的部分散射光,呈“阴影” 。 群体上层是充足的直射光和散射光组成,光强质好;中下部由光斑和阴影组成,光弱质差。 群体内的光分布由叶片的透光特性、反射特性、叶片空隙的漏射光和株叶型(K值)4个因素决定的,一般叶片透光特性和反射光对光分布影响较小,而叶片空隙率的漏射光和株叶型(K值)影响较大。 A 叶片空隙率的漏射光 K值、自然光强、叶面积大小(在LAI 小时最明显,与漏射光 有负相关的趋势) 、叶片空间密度(㎡叶 / dm) 和 平面配置因素(株距、行距,如宽行窄株种植方式推迟封行期或减少封行度)等共同决定。即由遗传( K值)、环境和栽培因素共同决定群体内光强分布。 ;B 透射光 穿过叶片本身的透射光,与品种特性、生育时期、水肥条件有关,如叶片厚薄、色素特性等。由于叶片对可见光的蓝和红光选择性吸收,吸收率高达90%,透射率较低;近红外光的吸收率很低为5—10%,透射率很高,所以,群体内近红外光比可见光多,红光 / 近红外光 急剧下降,尤其早、傍晚太阳高度角低时尤其如此,近红外光透射率达90%左右 C 反射光 与叶片的角度、角质层光亮程度和太阳的角度有关,可见光的蓝、紫和红光反射低,仅10%左右,近红外光的反射较高。 ;;6. 禾谷类作物的理想株型(使上、中、下每单位叶面积得到相等的光强)    “直立叶有利于向群体下层透光,而水平叶有利于截获光”,所以,1963 Verhagen年提出“理想叶群”的概念,他认为,理想的消光系数随着群体深度与叶面积增加而增加,即群体上部消光系数小,逐渐向下消光系数变大,成为一种等腰三角形状,使每单位叶面积得到相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