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宾四先生如何理解孔子.pdf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钱宾四先生如何理解孔子

錢賓四先生如何理解孔子 「五十而知天命」一語 摘 要 「五十而知天命」一章乃「兩千年注釋家所作之注釋,或與之背道而馳,或 亦僅能得之近似。」本文僅以錢穆先生本《論語》論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為題, 言孔子經過三十與四十階段的下學的考驗,並有富貴、義利、如何用世與行藏等 等之抉擇。生命乃有更深一層之轉折與慨歎。孔子既無心於逃世,而其無所憑藉 以行道之感,則曲折而更顯。孔子為學,至於不惑之極,自信極真極堅,若已躋 於人不能知,惟天知之之一境。然既道與天合,何以終不能行,到此始逼出知天 命一境界之說。纔顯出天有其終極「難知」的超越一面,卻又同時「接受」天所 降於己身的這種義命。不但對己所終難盡知與逾越的天命保持敬意,但又對天之 所命切於己的義命踐履中,有著一番「吾道一以貫之」與「無入而不自得」的自 由與悅樂,轉勝於嚴整的道德意識的偏向。然考錢先生之意,「五十而知天命」 一章更希望能申明孔子「下學上達」的真義在於「學」。孔子之教人以學(下學), 重在學為人之道(上達)。孔子教人應循游藝、依仁、據德、志道,由下學而上達, 時時反驗己心,從這一種至高反求諸己的深義中,學者可以自考其學之虛實淺 深,而其進將不能自已,始能呈顯知天之學的必然性。而錢先生終盼學者當以顏 淵之好學為此之階梯。本此,本文最後舉錢先生所發明天命觀,此已非愚鈍如我 者,所當言與所能言。然可懸之以為嚮往耳! 壹、引論 據張亨先生之見,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模式主要可分為三種:一、天 人合德型:儒家基於個人道德主體的自覺,實踐擴充至於無限的境界。天被轉化 為超越實體,是由人的內在德性的呈顯來證成的,同時也參與和體證了宇宙萬物 的究竟意義。二、天人為一型:道家以為人致虛守靜到極篤處,解消我執,與物 無對,就是渾然與天地萬物為一的絕對境界。天是通過這中修道功夫所見的自然 義。三、天人感應型:陰陽家及董仲舒以氣化之天為主,雜以傳統的神性之天乃 1 至世俗的神秘信仰揉而為一。以人之形體與天象類比。謂之天人一也。又以陰陽 災異之變與人事相應。上述三種型態無疑地孔子是屬於第一種「天人合德」的型 1 態。【註】 在古書中有「帝」字見於詩經、書經、左氏內、外傳,皆指上帝。《論語》 孔子已不言「帝」,而常言「天」。《論語》中「天」字凡十餘見,雖仍可指其亦 具有人格性,而「蒼蒼」之義顯已更明白存在。故《論語》之轉「帝」言「天」, 2 顯見為古代素樸的上帝觀念之一種轉變【註 】。一般都認為孔子是以「述而不作」 的態度承受周文,將其給予深刻的轉變。孔子雖然尚保留「天命」「天道」等觀 念,《論語》裏多處言及天,如「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吾誰欺,欺 天乎? 」〈子罕〉、「天喪予」〈先進〉、「天之將喪斯文也」〈子罕〉……都仍保留著 古老天的宗教性,不過,已經不限於君王所專,已轉由個人所直接面對。 孔子把關切的重心由「天帝」轉移到「人」上,就人的自身,發現其內在的 德性根源:「仁」。孔子所強調的是「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 也〉「仁」在於「我」,而「我」是行「仁」的主體。由於「仁」在於「我」這一 基礎的建立,相應的天的內涵也隨之轉化。此即孔子一生行仁道,雖常言天,但 孔子所言的天,已脫離西方宗教家所言的上帝來的具體而確切。 然孔子似更有一種極大的自信,認他一生所行之仁道,實即是天道之所命。 孔子認為行仁道於天下,即是行天之所命於他的天道於天下。故對孔子而言,「仁 道」即是「天道」,「行仁道」即是「行天道」。孔子之所能行仁道的超越根據, 孔子言此乃因「天生德於予」而來。此乃孔子所主一種更高深的宗教精神。 一、 1 沈清松編 : 《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的觀點》張亨:〈天人合一觀的原始及其轉化〉一文,(臺 北:桂冠,1994) ,頁179-209 。 2 錢穆:《莊老通辨》〈關於老子成書年代之一種考察〉(錢賓四先生全集第 7 冊 ):「帝」字見於 詩、書、左氏內、外傳者,皆指上帝言。論語不言「帝」,而常言「天」,天即帝也。然「帝」 字之確然涵有人格性,則似較「天」字為尤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