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翠竹清音
翠 竹 清 音
李四平
流连在赣南的山水间,常常被一种生命的景象所打动,那就是随处可见的丛丛翠竹。
翠竹,是赣南山岭上不会褪色的衣裳。
翠竹,是赣南江河边舒展大气的图画。
翠竹,是村头屋舍边忠诚友善的陪伴。
“翠竹江村缭白沙”的美景,曾使苏东坡以为是梦,当然”酒醒风动竹”的深夜,他又从随处生存的竹子身上,获得了心灵的莫大慰藉。
赣南的竹子,是一种平常可见的景观,更是与山水同在的生命。
每一棵竹子,拥有着坚韧不阿的骨气,任凭风雨吹打、霜雪欺压而不屈的筋骨,颜色不改、根柢不移的性格。
每一竿翠竹,都有对家园的挚爱,它们守持故土,不为疾风流云所动。
每一竿翠竹,都是威武不屈的英雄,富贵不淫的丈夫,贫贱不移的君子,它们忠贞其志,不改其节。
做为和睦融洽的群体,翠竹是一种清雅的生命,平和的风景。
它们相依共存时,可以漫山遍岭地同生长,一起把生命的青颜翠色延伸到天高地远。
有了翠竹,莽莽山岭就不会荒芜。
有了翠竹,蜿蜒河流便有了生动的座标。
有了翠竹,宁静村舍就多了希望的生气。
翠竹摇风,在赣南山水间挥扬起生命的旗帜。
潇潇竹林、淡淡清风,曾使多少客居赣南的人心生诗情雅意。
曳曳竹影、淅淅雨声,曾使多少学者灵光闪现,意解心开。
在赣南的清风竹影中,周敦颐开蒙课徒,传道授业,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注入人们的心灵。
在赣南的山岚竹韵间,一代理学宗师王阳明先生,不仅力倡”知行合一”,更用”正心”与”良知”的至理,感召着世道人心。
赣南的竹子,让苦难者找到坚强,让思想者受到启示,让智慧者得到顿悟。
翠竹,是坚韧而灵动的生命,在它的悠长清音里,原本就有一番境界。
?
春 夜 听 雨
春夜好静。
春风又春雨。我独坐在书斋里听雨。听雨好情致。
春雨好稠。
绵绵细雨飘洒在窗前悬铃树上,树枝上凝聚成水滴,”嘀嗒,嘀嗒”,宛如音乐的节拍,动听悦耳;雨丝穿过窗外的夹竹桃,沙沙轻吟,像似吟唱细雨的情怀。窗外那长长的雨丝,牵动我的情思,我不禁低吟昔人的一首听雨词来: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中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雨中人生,含蕴丰富,的确,读着这首词,你会感到词中对人生的诠释颇有深意。
春夜听雨,牵来细长的情丝。
“夜雨疏雨不堪听,
独坐寒斋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
如何禁得打篷声。”
项世安的《雨夜》诗对离别故人的思念真是写得绝妙。夜雨中思绪翩翻,春的寒,雨的湿,容易牵动人们对亲友的情思。听春夜潇潇细雨,思自己人生苦旅,会顿感怅然,感慨系之。
张来的《雨中题壁》写道:
“去年此日泊瓜洲,
衰柳萧萧客系舟。
白发天涯叹流落,
今宵听雨古宣州。”
这种对雨思忆,感叹人生境遇,是人生体验最好的回味。
夜雨读书,也是人生的乐趣。古人常有夜雨读书的习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雨夜静谧,雨声和谐,引人夜读。读着读着,你可以想见现在正在春耕时节,万物生机,农人忙着抢抓春种:
“绿满山原白满洲,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可以想见春雨给农人带来的喜悦。由此你也会觉得自己也应像农人一样,在这宁静的雨夜,犹雨滋物,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索……
春夜听雨,是休闲的好方法,这时你会觉着雨的韵律,雨的情致,自己也仿佛溶进自然的怀抱之中。
?
成 熟
余秋雨的《秋雨散文》中,有一篇《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是他所有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篇。
我的确说不清我为什么喜欢,也许是因为第一印象的作用吧。余先生在该文一开始把苏东坡及其文章提高到一个不可超拔的高度,这自然会引起我的极大关注;然后又把苏东坡的命运写得那么悲壮,相形之下那一群龌龊的小人(包括沈括在内)的形象便因苏东坡的高贵美丽而更显得肮脏不堪;一来一去,这种鲜明的对比便使得我不由自主地把这篇文章多读了几遍……而这又是在读他的任何一篇文章之前的,因此我对他的这篇文章的喜爱便达到极致。
这篇文章详细地描写了一个大诗人的人格心理和文化心理的成熟过程,这是文章的主体;文章的结束又把这种从大诗人(特例)身上提炼出来的真理推广到每一个人类个体(一般)上: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以我浅薄的阅历,我无法不承认上面这段话的每一个字;我只能说,有一些我还没能完全理解。
骨气、大气、正气、沉气、和气,这便是成熟。有了骨气,才不至于要靠对别人察言观色过日子;有了大气,才不会四处申诉求告;有了正气才能做到不理会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