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书院学报.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督书院学报

基督書院學報,1994 創刊號,121-130 論《老子》思惟理路的三個基本原理 陳振崑 *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的影響,已可成就一部老學史。嚴靈峰教授所編《老子集成》,歷代註解百餘種,其思想之受重視由此可見。然《老子》研究之困難,來自三方面的錯綜糾結:第一,成書年代與身世之謎的懸疑不決,思想淵源與時代背景的考證,前人各有所得而未成定論。第二,全書文字錯簡,章節出自後人之編排。且多恍惚迷離的言辭,故後人注疏多歧解。第三,其論「道」屬形上之玄理,立說多「正言若反」,思想之深奧令人費解。因此,筆者認為思想義理的貫通、思想史的考證、文字章句的訓詁乃是老子研究不可或缺的三個進路。 本文的目的在於從思想義理的貫通這個進路,先在方法論上把握《老子》全書的思惟理路,作為可進而體會其本體論中論「道」的形上存在和實踐論中政治主張的基礎。貫穿於《老子》全書的思惟理路,筆者透過循序漸進地層層追溯出三個基本原理,以作為老子運思整個思想體系的形式架構:(一)相對原理:由天下萬物的觀察出發,老子洞察萬物存在的相對性。筆者分別由狀態、價值、行為、論道四方面申論之。(二)反復原理:由天下萬物的消長循環到道的變化運行,筆者嘗試由三個層面:盈虛消長、周行循環、歸根復命,描繪出其根源於中心點的圓周運動。(三)反觀原理:在相對、反復兩原理之上,更隱含一反觀原理,老子思維理路才得以完全而達極致。反觀原理的邏輯意涵指出整體與個體反觀本身則同一於其本身,可帶領我們深入體會萬物各適其自性,及「道法自然」的道理。 前言 本文的目的,在於探討貫穿於《老子》全書散亂失序的八十一張經文中,是以什麼樣的思惟理路,進行其獨白式的沉思與論述?為什麼五千言之中,那麼多「正言若反」的玄妙語言,和恍惚其辭的描述,令後人難以理會? 站在讀者的立場,先在方法論上把握老子思想的獨特理路,才能真切地理解老子思想的涵義,更進而體會本體論中,論「道」的形上存在和在實踐論裏對政治,人生的主張。 貫穿於《老子》全書的思惟理路,可歸納出三個基本原理,筆者將透過循序漸進地層層追溯這三個基本原理: (1)相對原理 (2)反復原理 (3)反觀原理,以便貼切地領會老子全盤的思想。 相對原理 首先,由天下萬物的觀察出發,老子以獨特的識見,洞察萬物存在的相對性。相對原理的邏輯義涵,可設定為:「若以整體中任何一部份為一端,則必同時蘊含相反對另一端的存在。」【1】如:有/無,難/易,美/不美,善/不善,毀/譽,陰/陽,益/損,福/禍,等相對的兩端同時相對立而存在。以下分別就四個方面,論述這相對性。 相對狀態的相生相成: 1.「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二)有/無等相對存在乃相生而相成。老子舉出實例給予生動的說明:「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十一)輪轂以其中空的洞孔,可以支撐輪軸,才有車輪轉動的作用;陶器的製造,空出空間,才有器皿盛物的作用;屋室鑿空出門窗來,才有屋室出入其間的作用。所以車,器,室等實有之利是形體,洞孔,空間之無是作用,形體與作用兩者相輔而相成。其它如難/易,長/短,高/下,音/聲(質,量),前/後(空間,時間),福/禍等,也是由相對比較而相依存。 2.陰/陽相生相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萬物乃由陰陽二氣互相對立,依存,融攝下取得對立中的均衡所化生。如司馬光之所言:「陰陽交而生和,和氣合而生物。」【2】再者,《易》繫辭傳:「一陰一陽之謂道。」由所舉出的事例看,從自然現象到人類的社會生活,都存在著對立面,稱之「一陰一陽」:天/地,日/月,暑/寒,晝/夜,剛/柔,健/順,明/幽,進/退,闢/闔,伸/屈,貴/賤,男/女,君/民,君子/小人【3】此陰陽之消長變化乃道之運行;其它如:生/死(七十六),存/亡(四十一),興/廢(三十六),盈/沖(虛)(四十五),強/贏(弱)(三十六,三十九,七十八),剛/柔(三十六,七十八)也都是如此相反而相成的。 價值的相對: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二)若立「善」或「美」的一端,則同時蘊含相對的「不善」,「不美」。世人不知此理,若執著於「善,美」,以「善,美」作標準,加以分別,比較,而不反顧另一端,則世有「不善,不美」者,即成「棄人」,「棄物」。【4】(二十七) 「唯之與何,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二十)贊成/反對,讚譽/毀詆,善/不善,美/惡等價值判斷皆來自比較,相對的執著。 作為的相對: 有為/無為,「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三十八)「不為而成」(四十七)「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