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镜乎.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玻璃镜乎

铜镜乎 玻璃镜乎 郑州市惠济区第六中学 宋继昌 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中有这样的描写“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句中的“镜”究竟是铜镜,还是玻璃的呢?有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看似可笑实则有趣的问题。经过一番严密的推理和分析后得知:文中的“镜”应该是铜镜。 今天,镜子已成为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尤其对广大妇女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化妆用具。在现代建筑行业的装饰装修中,镜子的利用率也渐渐加大。 但是在远古时代,先民们都是以水照面的,在平静的水面上观看自己的倒影。水镜面积虽大,但多模糊不清,经不起半点风浪的干扰。后来先民们在打制石器工具时,发现了一种名叫黑曜石的材料,经过打制、修理、磨光后可以照出影像。于是最早的石镜便这样产生了。陶器产生后,先民们又将陶器盛满水做为镜子。就这样最早的可以移动的水镜便出现了。古人称其为“瓦鉴”。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古人以水为鉴,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即称为 “鉴”,以铜为之则作鉴,鉴字即象一人立于水盆旁俯视之形……。”用铜器盛水,铜器如打磨得很光滑,即无水也可以鉴容,故进一步,即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铜镜背面有花纹,背心有纽乳,即是盛水铜器扁平化的遗痕,盛水铜器的花纹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后则变成背面了 。纽乳是器足的根蒂。古人把铜镜的制造和使用说成是始于黄帝的传说时代,《轩辕黄帝传》中曾记载:“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轩辕内传》则记载:“帝会王母于王屋山,铸镜十二,随月用之,此镜之始也。”《述异记》记载:“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上述这些关于先圣制镜的记载,虽然只是一种传说,但充分反映了我国铜镜历史的久远,说明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史的传说时代。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我国最早的铜镜出土于齐家文化的甘肃广河齐家坪墓和青海贵南县尕马台25号墓的两面铜镜。齐家文化属原始公社解体时期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四千年。我国铜镜的发明远在先秦时代,到战国时期已很盛行。自从铜镜的出现,被人称为“瓦鉴”可以移动的水镜也就渐渐地被淘汰了。当时铸造的铜镜镜体轻薄精巧,多呈圆形,钮较小,边缘卷起,花纹多为几何形图案。汉代的铜镜胎体更薄、平边、圆纽,装饰更趋程式化,并出现了精美的浮雕画像镜。唐代的铜镜进入了鼎盛,形式多样化,装饰非常考究,更显示出它的富丽堂皇,精美名贵。宋代以后的铜镜风格则较为简单,注重实用且不尚装饰。我国古代铜镜的铸造技术已达到了非常精湛的程度。诸如战国时期的山字纹镜,汉代的神兽镜,唐代的海兽葡萄镜等等,均为各时期的经典之作。另外,还有将神话故事巧妙地刻画在镜背上,如 :汉镜背面出现的“西王母”、“东王公”、忠臣伍子胥像,以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图案。唐代镜背出现的嫦娥奔月、孔夫子向荣启期等,还出现专供高官贵人使用的特制铜镜,如涂朱彩绘镜、鎏金镜、漆背加彩画镜、金银平脱镜、彩漆绘嵌琉璃镜等等。以上这类铜镜的做工都是极为精致的,造价也极为昂贵,都是一般平民百姓所不能问津的。开创贞观盛世的唐太宗皇帝对铜镜曾写下这样有哲理的评句:“人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现在读起来,还是那么富有哲理,耐人寻味。铜镜的使用直到我国清代以后才逐渐被玻璃镜所代替。 铜镜在我国古代还是一种取火的工具,称为金燧或阳燧。它平坦的一面可用做镜,另一面微 凹,可向阳取火。据《考工记·人篇》记:“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其注说:“鉴燧,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鉴亦镜也,凡金多锡,则忍白且明也。”晋代崔豹的《古今注》中说:“阳燧,以铜为之,形似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以艾炷之则得火。”古代用镜取火的历史,直到明清时期火柴的问世才逐步消亡。 根据铜镜可以照形的基本功能,古人又把它神秘化,赋予它探病、照妖的作用。据《龙江录》载:“汉宣帝有宝镜如八铢钱,所见妖魅,帝常佩之。”《西京杂记》也说:“汉高祖得始皇方镜,广四尺,高五尺,表里有明,照之则影倒见,以手捧心,可见肠胃五脏。人疾病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这些记载虽是迷信附会而成,但在民间,即由此形成了风俗,如人们常把铜镜悬挂在门前、院内、屋避等处,借以照妖避邪、祈求吉祥。 在民间,铜镜被用于占卜,一般在逢年过节的夜晚,先在灶神前烧香,然后放满一锅水,将勺放在水中,再虔诚地施礼拜祝,而后拨勺把使其转动,根据勺停转后柄把所指的方向,抱镜出门,窃听人言,以第一句话为兆,回来后再占卜凶吉。人们称之为“镜听”。唐代王建的《镜听词》中有“重重摩挲嫁时镜, 夫婿远行凭镜听”的词句。宋代朱弁的《曲消异闻》记载:“怀镜于通衢间,听往来之言,以占休咎。”铜镜在民间的婚俗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新婚必备礼物。相传,唐太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