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肖琴3283-搭建科学与生活的桥梁.doc

苏肖琴3283-搭建科学与生活的桥梁.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肖琴3283-搭建科学与生活的桥梁

小学科学论文 搭建科学与生活的桥梁 泽国镇凤城小学 苏肖琴 摘要:科学本文从科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阐述科学教学生活化一些做法,使科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实际,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小学科学 生活化“生活即教育”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小学科学教育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现生活化上好科学课,应该将科学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实现科学问题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 科学运用生活化。只有扎根于生活,科学教学才会充满生命活力。科学问题生活立足生活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在生活与科学教学之间一座认知“桥梁”,这样学生更有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教学中意识地把科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来源于生活,从而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1、教材处理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2、探究材料生活化二、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 科学教学应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应该与生活结合,使科学教生活化。教材资源,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发现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这些生活中的科学来唤醒学生的好学之心课堂导入生活化 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例如,在教学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时,师: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走路的时候,鞋子经常在地面上摩擦,慢慢地……)你讲到了一个关键的词:摩擦???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现象呢?生:橡皮擦字、双手来回搓动师:看来摩擦在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在,可我们真正了解摩擦吗???? 师:()老师的双手间有摩擦吗?生:没有。??? 师:()有吗?生:没有。??? 师:()?生:有总结:当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就会发生摩擦。:有什么感觉?生:很难向前推,有一种力让手很难推动。师:发生摩擦时,运动的物体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增加)从学生生活经验或某些事物入手,恰当地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亲切、有趣,从而缩短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所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握。情境生活化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新课,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课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可以通过激起学生的回忆,以学生曾有过的生活情境来诱发学生已有的体验科学运用生活化——生活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学生探究科学的场所不能只停留在教室,要让学生到课堂外,大自然中去探究,使课堂、课外、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更多探究科学的机会。 课外活动科学化 课外活动是课堂的延续,真正的科学不可能只局限在短短的40分钟内。在打算利用两课时的时间观察蜗牛的构造、爬行、吃食等活动。但实际上,这些小蜗牛却给我出了一些题,我改变教案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了蜗牛的外在显性特征后继续观察,继续研究它们的一些生活特性等内在特点让孩子们收获与感受以日记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来。新课程标准提到科学课不以上课为起点,不以下课为结束,而要将科学穿整个活动生活中让孩子回家后继续观察,相信他们一定会观察的,因为他们的兴趣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 ? 科学学习可以明白生活中一些现象蕴涵的道理,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综上所述,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周围常见的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使科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实际从而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郁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邓泽华 戴素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9 [4]张红霞 3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