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修复以杭州长桥溪湿地公园为例.pptx

水生态修复以杭州长桥溪湿地公园为例.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生态与园林的交融参考文献(1)生态与园林的交融——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的启示【作者】 陈琳; 饶利华; 孙坚; 【机构】 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处; (2)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小流域治污与造园艺术的巧妙结合【作者】 陈 琳 饶利华项目简介 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是一个以水的复活为主题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通过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和人工湿地系统“双管齐下”的方式来实现长桥溪的水生态修复,同时坚持生态和美学并重,充分利用长桥溪流域的微地貌和水动力作用,将科学净水技术与园林造景艺术巧妙结合。项目背景 长桥溪是西湖上游四大溪流之一,发源于莲花峰,自南向北流向西湖,千百年来一直是西湖的自然补给水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长桥溪流域人口增加,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据统计,2004年总居住人口(本地居民和暂住人口)已达6 158人,2004年长桥溪总排污量平均约25182.6t/月。长桥溪流域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长桥溪流入西湖的水常年为地表水劣Ⅴ类水质。长桥溪溪床垃圾成堆、蚊蝇孳生、臭气熏天,此时的长桥溪已经成为西湖最大的污染源。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的规划用地南至玉皇山脚慈云岭,北端接入西湖,西侧与南山村居民点阔石板路毗邻,东接玉皇山路,占地约5.4hm2,地块呈南北方向,狭长约600m,东西方向较窄,平均约90m,鱼塘和林田混杂,地势南高北低,较为开阔。建设前的长桥溪流域状况公园的设计理念“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水作为重要造景要素,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景观价值。由于长桥溪流域的地形复杂、农居建筑散乱无序,雨污难以分流,不具备截污纳管的条件。公园选用了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和人工湿地系统“双管齐下”来实现长桥溪的水生态修复,人工湿地系统的净水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生态过程,为造园的艺术处理提供了良好条件。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作为一座城市生态公园,在保证生态效应、实现水生态修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也面向公众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因此必须坚持生态和美学并重,提出了“生态优先、因势利导、以人为本”的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公园的“理水”艺术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的造园艺术特色和造园技术重点自然集中体现于“理水”。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的设计建造沿着水生态修复过程铺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造园艺术。主要用于暴雨时截流上游冲来的山洪水中泥沙,通过沉积作用对注入西湖的水体进行“过滤”,以减轻对西湖的淤积。沉沙池上方设计为公园入口小广场,供游客活动与休憩。公园的“理水”艺术-水处理流程主要作用为收集居民生活污水及初期雨水,池内设自动格栅去除杂质,污水停留时间为6小时。调节池上方设计为活动木平台,作为空间转换的一个节点。流域内的污水利用自然廊道收集起来并随重力输送至处于下游的 1 000m3水质调节池,之后被泵送到上游的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通过物理、化学、生物途径得到净化。公园的“理水”艺术--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采用了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其主体部分建造在地下7m处,节省空间的同时起到了保温作用(冬季效果尤为明显),既加强了处理效果,又节约了主体结构的投资,降低了运行费用,同时大大降低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异味对环境的影响;而地上部分与园林造景结合,起坡建亭,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公园的立面中心。公园的“理水”艺术--地表人工湿地系统经地下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再生水进入地表人工湿地系统,根据水生态修复的需要,综合考虑水面面积、水体深度、停留时间等多种因素确定采用湿地系统中的自由水面湿地系统(敞流型)。充分利用该地块的微地貌和水动力作用,按照湿地串联系统的原理及要求设计公园水系的水深和水体形式,依地势高低从南至北依次建成“菬qiao颖池”(初级人工湿地)、“挹yi清池”(多级曝气区)、“浣碧池”(二、三级人工湿地) 、“濯zhuo缨池”(山洪水沉砂池区)。长桥溪公园从南至北顺势设置了七级跌水,结合多样化的水流环境,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宜深则深、宜浅则浅,形成了多样化的河道形态及生境。具体设计为:初级人工湿地区由菬颖池经二级跌水进入跌水充氧区,经过该区的二级跌落后,由地下暗管进入北端的二级人工湿地区,水流在该区经三级跌落最终进入西湖。层层跌水及溪流将初级人工湿地区的菬颖池、二级人工湿地区的澹真岛及浣碧池等处的三个大水面串联起来,营造了错落有致、动静相宜、收放自如的水体形态公园的“理水”艺术--地表人工湿地系统公园的“理水”艺术--地表人工湿地系统水流在重力作用下呈推流式前进,在流动过程中与土壤、植物,特别与地表根垫层及节根上生物膜相接触,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反应得到净化。这些景点自南向北串起一条天然过滤线,进一步提升经污水处理系统净化的出水水质。水生植物的配置 水生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