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六单元 第27课项脊轩志 教案(系列三).docVIP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六单元 第27课项脊轩志 教案(系列三).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六单元 第27课项脊轩志 教案(系列三).doc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掌握“顾、稍、置、去、归”等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导语设计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曾被当时人称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归有光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通常借记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介绍作家作品 (1)关于作者:他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及主要作品: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其作品《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一、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遍。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 2.请学生结合书上的注解,通译全文。(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 检查翻译情况,指名学生翻译下列句子(投影):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4)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明确译文参考: (1)在北面开了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阳光(从北墙上)反射回来,室内才明亮起来。 (2)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3)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美丽可爱。 (4)我的妻子嫁到我家。(她)经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桌案上写字。 二、分析结构线索 1.以翻译为基础,请学生概括文章的各段大意: (1)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2)轩的变迁和家人轶事。(3)写项脊轩多次遭火未焚。(4)补写丧妻前后轩中情形。(5)写轩中的枇杷树。 2.小结:文章以项脊轩的变迁为线索。 一、讲解课文第一部分(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2.教师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教师小结: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3.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二、讲解课文第二部分(第2、3、4、5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2.教师提问:“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转接自然。 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进一步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教师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来源:学.科.网] 第二层从“家有老妪……”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ingmingd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