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农民职业培训模式研究报告论文报告.doc

杨凌农民职业培训模式研究报告论文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论文报告设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

课题 5 杨凌示范区农民培训体系研究 课题组长 郑少锋 2005年9月30日 目 录 1.导言 4 1.1研究背景 4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4 2.杨凌示范区农民培训现状与绩效评价 5 2.1农民职业分化与现代农业对农民的技能要求 5 2.1.1 农民职业分化及分类 5 2.1.2 现代农业对农民的技能要求(农民对职业培训的需求) 7 2.2 杨凌示范区农民培训现状 9 2.2.1组织形式 9 2.2.2 培训规模 10 2.2.3 培训能力 11 2.2.4 培训模式 12 2.3 杨凌示范区农民培训存在问题 13 2.3.1 组织问题 13 2.3.2 供需脱节 14 2.3.3 投资不足 15 2.3.4 职业资格问题 16 2.3.5 规范管理问题 16 2.4 农民培训组织的绩效评价 17 3.杨凌示范区农民培训体系构建 20 3.1杨凌示范区农民培训体系构建原则 20 3.2杨凌示范区农民培训体系的基本框架 21 3.2.1结构体系 21 3.2.2教学体系 22 3.2.3评价体系 23 3.2.4管理体系 26 4.杨凌示范区农民培训体系(培训模式)运作的管理机制 28 4.1 市场准入 28 4.2 资格认证 29 4.3 就业准入 30 4.4 职业岗位制度 31 4.5 配套政策 32 5.杨凌示范区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 34 5.1 投资机制 34 5.2 激励机制 35 5.3 监督机制 36 5.4 反馈机制 37 5.5保障机制 38 1.导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技能缺乏已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农民自身发展及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制约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障碍。大力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务农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和进城农民工的技能,是统筹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也是改善农民生活、工作条件,提高其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需要。 杨凌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承担着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的作用。随着杨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入住企业的不断增加,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也显现出来,务农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和进城农民工的技能的提高使得农民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农民素质和技能的高低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推广的同一性使得农民培训显得更为重要。杨凌聚集着众多农业科教单位,具有农民技术培训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杨凌农民培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杨凌示范功能的强化以及农民培训由注重数量向注重数量和质量并重的质量效益型方向发展的需要。 这里所说的农民培训是除接受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之外的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之所以把农民培训和基础教育及国民教育系列的成人教育分开,单独考虑农民培训是因其不仅包括农村中等专业技术教育,还包含各种形式的中、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农民培训相对于城市的职业技术培训,参与人员更多,行业领域更广,涉及职业面更大,对培训者的要求更高,其影响也更深远。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项目拟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杨凌示范区农民培训的现状及绩效,探讨其存在问题及深层次原因;研究农民培训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推广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农民职业进行细致分类,根据不同类型农民培训的需求特点和类型,构建杨凌农民培训体系及其运作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探析提高农民培训效率的相应途径和政策选择,提出适宜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推广的农民培训创新模式。 2.杨凌示范区农民培训现状与绩效评价 2.1农民职业分化与现代农业对农民的技能要求 2.1.1 农民职业分化及分类 1.农民职业分化。农民这一概念在人们的经验认识中似乎并不陌生,然而这种传统的经验认识却往往忽略了社会变迁和发展的深刻影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社会巨变,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阶层及其活动方式产生了复杂的分化,农民群体出现了大流动、大分化,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结构特征。 农民本来是一个职业概念,是指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依靠农业为生的人。但是,1958年以后,我国居民被划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民两种不同的身份,农民的流动受到限制。从此,农民既是一种职业又是一种身份,兼具职业和身份两种属性。加之当时全国实行计划经济,农村则奉行“以粮为纲”,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职业同质性强,人地矛盾没有显现出来。因此,绝大多数农民很少有希望转变职业和身份,以至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几十年间,农民群体的职业分化度非常低。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长期困扰我国的吃饭问题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