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入侵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外来生物的入侵的生态代价是形成本地物种多样性不可补偿的消逝以及种的灭绝,构成对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持续应用及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要挟要素。其经济代 价是农林牧渔业产量与质量的沉重损失与高额的防治费用(万方浩等,2002)。美国科学家的研讨标明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和经济损失每年高达 1370亿美圆(Pimental, et al, 2000),我国几种主要外来农林昆虫和环境杂草形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574亿钱(万方浩 等,2001,网上发表材料)。      1.国内外研讨概略      对 于生物入侵的研讨,国外科学家早在1958年就出版了<<动植物入侵的生态学>>一书(Elton,1958)。尔后,各国科学 家陆续展开了许多有关外来动物(Johnson,1996; Moller, 1996; Thingstad, 1999)、植物 (Higgins et al., 2001, Callaway & Aschehoug, 2000)、微生物、海洋生物等各个方面的研讨。 但真正惹起科学家普遍关注与研讨的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近20年来,对外来入侵生物的研讨从宏观的预防与控制战略 (McNeely et al., 2001; Zalba et al., 2000; Haltuch & Berkman, 2000)与 有效可行的控制和管理技术体 系(Shine, et al, 2000)到微观的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 (Mack, et al., 2000; Cohen, et al., 1998 )、生态遗传学 (Sakai et al., 2001; Carroll & Dingle, 1996)、协同进化 (Levine, 2000; Christan, 2001; Ludsin & Andrea, 2001; Thompson, 1998) 及控制技术与生态修复的机制(Driesche & Driesche, 2000)等,均成为普遍研讨的热点与焦点,并有较高层次和较深程度的 研讨。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条约(CBD)准绳的指导下,GEF针对各缔约国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与管理提出了9条指导性准绳。1996年由 SCOPE(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Problems of the Environment)、IUCN 和 CAB International共同组织的全球入侵生物项目(GISP,Global Invasive Species Programme)开端 施行以来,在开展外来入侵生物的最佳预防与管理战略与指南、组织施行国际协作项目的研讨等方面获得了行之有效的成果 (Writtenberg & Cock, 2001)。      我 国对外来入侵生物的研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外来种的检疫、除坏处理研讨较多,但对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外来生物狙击的系统技术研讨较 少;(2)在文献材料的根底上,对外来入侵生物的综合风险剖析研讨较多,但对实践的个案实验风险评价形式和体系的研讨较少;(3)对外来入侵种(如美洲斑 潜蝇Liriomyza sativae、烟粉虱Bemisia tabaci、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的危害性研讨较多,对潜在的风险外来种入侵的预警、扩散与传播机制研讨较少;(4)对外来的主要病虫 害(如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湿地松粉蚧 Oracella acuta、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甘薯黑斑病 Ceratocystis fimbriata)散布、危害、生物生态学特性、控制技术等研讨较多,对入侵生物学、入侵生态学及迸发的机制研讨较少; (5)对外来入侵种的种群时间动态研讨较多;但从微观程度(分子生物学)和宏观程度(群落及系统)的研讨较少;(6)对外来入侵的环境有害杂草(如豚草 Ambrosia spp.、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薇 甘菊Mikania spp.、紫茎泽兰)的生物防治与综合管理技术较多,对入侵种的遗传变异、对群落构造的影响与生态调控和修复的研讨较少(参阅:万方 浩等,2002)。总之,我国对外来入侵生物的研讨处于刚刚起步、积聚经历和材料、单一方向的程度阶段,有待于向不同层次(基因、个体、种群、群落、生态 系统)和更高程度(分子生物学、分子生态学、生态遗传学)、多学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