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球表面形态一1210
2.2地球表面形态(一)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魏格纳1912年提出大陆漂移说 美国人提出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大洋盆地的发展分为 东非大裂谷:胚胎期 红海:幼年期 大西洋:成年期 太平洋:衰退期 地中海:终了期 我国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中间,是多地震的国家。 1、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2、西南地区:主要为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3、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天山南北 4、华北地区: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京津地区、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5、东南沿海:广东、福建等地 其中以台湾和西南地区的地震活动最为强烈。 (2)断层 背斜:石油、天然气的埋藏区,隧道的良好选址,顶部可建采石场 向斜:地下储水区 断层:水库建设,隧道等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是泉水、湖泊、河谷的发育区,同时容易找到有色金属矿。 地震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时震动的发源地。通常指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断裂、错动并激发地震波的地方。 震级:地震大小的等级划分,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强弱程度。一次地震对不同的地区可产生不同的烈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即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 极震区:一次地震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极震区的几何中心称宏观震中。 主震:地震序列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 余震:地震序列中,发生在主震以后的所有地震。 例:下列各图分别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的意义 找矿找水; 工程建设 地下水 石油 天然气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貌形态 * 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 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 阅读课文,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能量来自哪里?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各有哪些表现形式?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和重力能。 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各有哪些表现形式? 地震 变质作用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理论 ①地球岩石圈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②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大板块又可划分成若干个小板块 ③这些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彼此碰撞和张裂形成地表基本面貌 六 大 板 块 示 意 图 太 平 洋 板 块 印度洋板块 非 洲 板 块 亚 欧 板 块 南 极 洲 板 块 美 洲 板 块 思考 1 哪一个板块全部是大洋板块? 2 阿拉伯半岛位于哪一个板块中? 3 喜马拉亚山脉位于哪两大板块之间?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阿拉伯半岛 喜马拉雅山脉 2、板块边界分两类: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相撞挤压叫消亡边界; 读图分析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哪些地貌? 岛弧 海岸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东非大裂谷 喜马拉雅山脉 红海 海岭 海沟 海岸山脉 板块运动产生的地貌: 岛弧 ①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裂谷或海洋 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 ②板块碰撞(消亡边界)-- Ⅰ.两陆块相撞-- 巨大的褶皱山脉 Ⅱ.陆块与洋块相撞—— 海沟、岛弧链、海岸山脉 例如: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 板块边界类型: 3、板块构造与地表形态 板块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 褶皱山脉 板块交界处 消亡边界 (碰撞) 生长边界 (张裂) 陆陆碰撞 陆洋碰撞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裂谷、海洋 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全球三个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 拉雅地震带、海岭地震带(分布于太、大、印度洋的海岭) 褶皱 断层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的痕迹----地质构造 褶皱的形成 褶皱的形态 思考: 如何判断背斜与向斜 back 背斜--岩层中间向上隆起 中心较老两翼较新 向斜--岩层中间向下凹陷 中心较新两翼较老 1、褶皱 形成:强烈的碰撞和水平的挤压→岩石发生弯曲 基本形态: 在地貌上表现: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防火墙功能测试表.pdf VIP
- 2025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教师招聘考试试题.docx
- 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解读(最新版)PPT课件.pptx VIP
-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同步练习)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docx VIP
- 小巨人机床配置气源要求.pdf VIP
- 高考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 VIP
- 小巨人机床配置油品要求.pdf VIP
- 2023年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4年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课件.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