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2章基本概念和热①定律
绪 论 0-1 热工基础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因此,在稳流系中,隐含的膨胀功等于流动功和技术 功之和。即一部分膨胀功用于提供工质流动所需的流 动功,一部分用于增加工质的宏观动能和宏观位能, 其余部分才对外输出轴功。 所以膨胀功是简单可压缩系热变功的源泉,稳流系中 所有机械能的总和等于膨胀功。即 四、焓 1. 定义式 J 比焓 : J/kg , 简称焓。 h也是状态参数。 h 可表示为任意两个独立的状态参数的函数。 如:h=f(p.T) …… 对于理想气体: 2. 焓的物理意义 1)不论对非流动工质还是流动工质,焓都是状态 参数; 2)对流动工质,h 是随工质流动时携带的取决于热 力状态的那部分能量(或基本能量)。 在开口系中,随工质流动而携带的总能量包括工质的总储能 e 和推动功 p?。在有些流动情况下,工质的宏观动能和重力位能为零或忽略不计,但热力学能和推动功是必定存在的,所以说焓是流动工质携带的基本能量。而宏观动能和重力位能是外部储存能,与工质的状态无关,因此也可将 h 看作流动工质所携带的总能量中取决于热力状态的那部分能量。 1、简化工程实际问题的几点原则 2-5、稳流能量方程式应用举例 1)对叶轮式机械、喷管、节流阀等通常作绝热处理。① 叶轮式机械的外表面通常绝热较好; ② 热交换面积较小、或工质迅速流过系统; ③ 系统与外界的温差很小等。 2)除如喷管、扩压管等设备外,一般设备的进出口动、位能差都可以忽略不计。 3)如果闭口系中工质的容积没有变化,则容积功为零;如果开口系中没有叶片、转轴类的作功部件,其轴功为零。 1)燃烧室 简化: ① 燃烧过程等压、稳流。 ② 将燃烧过程视为外部热源加热,忽略化学变化。 ③ 忽略燃料质量,将燃气视为空气。 由 ∵ ∴ 2、应用举例 2)气轮机、压气机 简化: ① 近似视为绝热。 ② 忽略动位能变化。 ∵ ∴ 例1 绝热封闭的气缸中装有不可压缩流体, 对活塞加压, 使流体压力从0.2MPa提高到3MPa,试问: ① 活塞是否对流体作功? ② 流体的内能和焓变化多少? 解: ①选闭口系 ∵ ?V=0 ∴ W=0,活塞对流体未做功 ② 由 W=0,Q=0 → ?H=?U+?(pV) 例2 某活塞式氮气压缩机, 压缩前氮气的参数分别 为: p1=0.1 MPa, v1=0.88 m3/kg; 压缩后 p2=1.0 MPa , v2=0.16 m3/kg. 压缩过程中比内能增加180 kJ/kg, 同时向外放热60kJ/kg, 压气机每分钟 生产氮气18 kg , 试求: ① 压缩过程对每千克氮气所作的功; ② 生产每千克压缩氮气所需的功; ③ 带动此压气机至少要多大的电动机? 解 ① 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过程包括进气、压缩和排气三个过程,压缩过程中,进排气阀均关闭,所以应选闭口系 ,能量方程为 q=Δu+w kJ/kg ② 要生产出压缩空气,压气机的进排气阀必须周期性地开闭,可近似看作稳流系,则能量方程为 ∵ ∴ =-312 kJ/kg (负号表示压缩机耗功) 带动此压缩机所需的电动机理论耗功率为 N=m·ws=18???312/60=93.6 kW 实际情况应考虑不可逆压缩过程耗功(相对效率)、电机带动压缩机时的传动损失(传动效率)、以及机械结构本身相对运动的摩擦损失(机械效率),最后还要考虑可能发生超负荷情况,选配电机时再增加10-12%. 讨论: 本题求解过程说明了正确确定系统的重要性,分析问题不同, 系统选取不同, 能量方程不同; 在使用能量方程分析计算时, 注意单位的统一和功量、热量的正负号。 思考题:2 习题: 3 * * * * * 3、 可逆条件 例 气体在气缸中绝热膨胀,推动活塞向外移动,到达顶点后反向运动压缩气体。 分析: ① 该系统能自动满足弛豫时间短的条件; ② 设过程进行时: i)没有摩擦(无耗散效应) ii)没有压差(无势差损失 ) 在此条件下,过程是可逆的。 可逆的条件为: ⑴ 系统内外随时处于力的平衡和热的平衡 (无势差损失); ⑵ 弛豫时间短 ; ⑶ 无耗散效应。 结论:可逆过程=没有耗散效应的准静态过程 。 4、实用意义 许多实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