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治与公共政策每周评论”开幕式上的评论.doc
“法治与公共政策每周评论”开幕式上的评论
一、首先祝贺法治与公共政策每周评论开幕
这是法制建设必须的一步,借助一个个具体的法律事件和公共政策事件逐步凝聚和形成全国的法律共识。需要公众参与来凝聚共识,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真正中国的法治。
而法律共识对于中国的法治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共识,国家在许多问题上可能形成分裂,至少不和谐,或者会拖延,形成不效率。所有问题只是争吵,很难推动社会的进步。
法治与公共政策评论提出一个问题,法治不仅仅是精英的话语,也要老百姓的关注,凝聚他们的共识。当然法律精英有他们的责任。法律职业人很重要,但也许生活会令他们在某些时候听不到民间的声音,因此形成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的分裂。
我们需要形成一种法治的共识,一种重叠的共识,这是基本的;社会有各种不同群体,他们的看法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怎样在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上形成基本的共识,比如对于家庭、对于死刑,对于犯罪,对于刑罚,对人身自由,对于言论自由等等这些问题,我们不可能通过普法教育来完成,必须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件来慢慢形成一个重叠的共识。重叠的共识是说我们不可能对所有问题总是会持同一种态度,比如保守的和激进的,男性和女性,虽然我们有差别,有不同的视角,在基本问题上基本价值一致。比如男女平等,基本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虽然男女对何为平等有不是完全一致的看法。因此共识对于中国社会非常重要,公众参与对于共识的形成很重要,不然我们法律人就可能脱离这个社会,可能会与公众形成分裂。近年来大家讨论的法学界的分裂,法学界与公众的决裂,可能是个问题,这种分裂是否是被夸大了是另外一个问题。通过公众参与来方式来形成共识,慢慢地促进法治。而且我们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体制,这种看似很深刻的理由,其实是没什么用的。
而且必须是这个国家的各种资源可以支撑的,我们社会的资源是相对比较稀缺的。因此必须考虑资源的可支撑性,包括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矿产资源等等的可支撑性,不考虑资源的物质基础支撑,中国不可能建成法治。这的确需要眼光。而且还要使各种资源都有效率地使用,例如上大学问题,例如钉子户问题,杨丽娟问题,这都不仅有一个公平的问题,而且也有一个资源的有效率使用问题。国际之间的竞争很大就是资源是否有效率使用的问题。因此有效率的使用资源来建设中国的法治,这应该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一个基本的共识。
形成这个共识,知识分子或者精英必须有所担当:这种担当是一种社会的责任,也是一种客观情况。因为知识分子或者精英的华语得到更多的传播,对他人形成更重大的影响,甚至成为一种权威被用来压倒别人。有所担当必须要真诚,而且要坚定。这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其实非常难,因为这需要有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但是在担当过程中也要注意倾听,注意妥协,寻求重叠共识,而不能总是独语。
因此,在需求开放、促进公众参与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防止民粹主义,过去的几年里民粹主义比较盛行。也必须反对法治乌托邦,不要以为法治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同时反对媚俗,反对毕其役于一功,提倡理解和宽容。公众参与同样也是存在问题的。要注意公共媒体和公共话语的特点,公共媒体恰恰因为是公共的,看起来很自由,但往往并不自由。第一,容易说套话,不具体分析问题,不冒犯“两老”——老干部和老百姓,使二老满意。公共参与并不保证人就一定说真话,这样的话知识分子其实很难有真正的担当。第二,容易媚俗,为了获得听众,取悦听众,因此搞民粹主义;第三,容易言辞激烈,这会是下意识的,因为媒体的时间限制,以及竞争,要求能吸引观众,都会迫使你必须用更为鲜明和简单的语言表达,标新立异;以及追求道德制高点,用王朔的话来说,就是在道德话语上,激烈的人会比不激烈的人占据优势,这就迫使学者容易走极端。我所担忧的就是这个法治与公共参与每周评论的栏目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理解了这些,就要求知识分子必须防止说套话、防止媚俗、防止民粹主义、防止激烈的道德话语。我们作为讨论者一定要审慎、负责,简而言之,就是要有做人的基本美德。
如果能理解和坚持这几点,我希望把这个评论作为一个事业来做,不是为了炒作、为了轰动或者别的什么因素。保持对具体事件的关注,反对过分理想法治乌托邦主义,反对媚俗,使知识分子保持对法治事业的忠诚,对中国事业的忠诚。我相信,今天评论的开始就会是对中国法治的一个重要贡献。希望它能慢慢好好做起来,
二、什么是法治与公共政策的评论
在今天,其实已经不存在纯粹的法治问题。法治与公共政策其实是一个视角,一种方法,而不是一个问题或实践自身的性质。观察者从特定角度观察问题,从而赋予该事件一个性质。从法治的角度看待杨丽娟事件问题、钉子户问题等就都是法治问题。比如杨丽娟事件里面就可能涉及到自由的问题。歌星是不是必须要会见单个的歌迷?他的时间应该如何利用才更能为其他歌迷带来快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