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中华文化丁元军整理及考试题.doc

2012年春中华文化丁元军整理及考试题.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写在前面的话:这是我上丁元军老师的中华文化可整理出的一些课堂要解决的问题的一些东西。不过考试的时候不考这个。内容会涉及到里面的东西。论语很重要。 1四部分类法: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简称四分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横七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 竖七段 先秦百家诸子 两汉气学诸子 魏晋玄学诸子 隋唐佛学诸子 宋明理子 有清朴学诸子 现代哲学诸子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指引万世归息的终极学说 上天不造孔子一伟大的人物,那么万古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黯淡无光。应该是说在孔子未出生之前,就哲学而言无历史,从历史而言确有历史,孔子给人类带来精神上的突破。”“弘”是宽广之意,“毅”是强忍之意,“弘毅”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态度“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这是朱熹的发挥。程颐认为:“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作为士的最高标准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人无分贵贱,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一是启迪人们向上的自信;二是鞭促人们向上的努力刍豢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人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忍心去干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肯去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肯干的事上,就是义。”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有德之言即是修养境界的宣述,表达了最高的认识,也显示出知行的高度统一。圣人言圣人事贤人说圣人事则由于功夫毕竟未到,多少有几分“想象臆度”的味道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在他看来,“觚不觚”这类表层符号的混乱,意味着“君不君”、“臣不臣”等等深层价值观念的动摇。因此,他竭力主张以“正名”的方式来重新整顿价值观念和符号体系,并理顺二者之间的表里关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阴阳的关系:相反相对 相生相成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 五行的关系:比相生而间相胜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 五行关系 比相生而间相胜 天行之序 木火土金水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口之于味,有同耆四也。易牙(11)先得我口之所喜者也。如使口之于 味也,其性与人殊(13),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 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14)耳 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 于子都(15),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 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 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16)之悦我 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