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九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 1课 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的出现
﹡现代人类从非洲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如“露西”)进化而来。人类
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完全形成的人”阶段的代表:①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②晚期猿
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印度爪哇人;③早期智人:中国
丁村人、德国尼安德特人;④晚期智人:中国山顶洞人、法
国克罗马农人。
﹡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
﹡三大人种(即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出现的原因: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
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种族无优劣:各人种之间,在自然体质特征上虽有一定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且具有
逐渐过渡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并且
具有共同的祖先。
﹡人类最初经历的是原始社会(特征:生产力低下,人类社会平等,共同劳动,平均分
配)。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二、氏族社会
﹡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氏族社会的不同阶段: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母系氏族:群婚制。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财产公有,
生产和分配也以集体为主。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父系氏族:婚姻关系相对固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
男子逐渐取代妇女成为主要劳动力,开始支配社会,父系氏族逐渐取代母系
氏族。“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父系氏族后期: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私有财产→私有制→奴隶制→军队,监狱,
法庭→国家形成。
﹡国家的产生:父系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统治阶级设置了一系列机构和设 ,
如政府、军队、监狱和城墙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
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
第 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亚非文明与大河有关)
﹡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最
先进入了奴隶社会。
一、金字塔的国度——古代埃及 (尼罗河)
﹡国家的出现、统一及灭亡
①公元前 3500年,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②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
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③公元前 15世纪,成为地跨亚非的大帝国。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灭亡。
﹡金字塔 (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 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胡夫→金子塔。
狮身人面像是 埃及国王尊严的象征。哈佛拉→狮身人面像。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巴比伦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公元前 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公元前 18世纪, 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
制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宣扬 “君权神授”)
三、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
﹡公元前 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后来,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征服当
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印度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①统治阶级:婆罗门 (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把持
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②被统治阶级: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
第一、二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
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③特点: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
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④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四、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公元前 2070年。地点:黄河流域、长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