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4高血压病.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床医学]4高血压病

循环系统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 Primary hypertension 高血压 指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90%-95% 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5%-10% 一、高血压诊断标准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 一、高血压诊断标准 SBP与DBP不在同一标准时,以高者为准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服用降压药物,现血压虽未达标准,也应诊断高血压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二、流行病学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 长期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可导致其功能衰竭 二、流行病学 患病率 2002年27.2% 1991年11.88% 1979年7.73% 1959年5.11% 二、流行病学 二、流行病学 三高 患病率高 死亡率高 致残率高 二、流行病学 三低 知晓率低 服药率低 控制率低 三、发病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尚不清楚 目前认为可能是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40%),加上多种后天环境因素(60%)的相互作用,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 ㈠遗传因素 常有明显家族聚集性 60%有家族史 多基因关联遗传 主要基因显性遗传 黑人高于白人 ㈡性别与年龄 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女性绝经期前略低于男性 女性绝经期后稍高于男性 ㈢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北方高于南方 沿海高于内地 城市高于农村 高原少数民族地区患病率较高 ㈣职业因素 脑力劳动者较多 特别是从事紧张性工作者 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城市高于农村 ㈤饮食因素 高钠 酗酒 长期大量饮咖啡 低钙、低钾、低镁 高蛋白质 高饱和脂肪酸 ㈥精神心理因素 精神状态 心理素质 脑力劳动者较多 ㈦其他因素 超重或肥胖 避孕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 四、发病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导致血压调节功能失常 四、发病机制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 肾脏功能 血管压力感受器敏感性 阻力血管小动脉重塑 四、发病机制 大动脉血管壁顺应性 细胞膜离子转运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血管扩张因子减少 血管收缩因子增加 代谢(X)综合征 ①高血压 ②向心性肥胖 ③血脂代谢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LDL-C增高、HDL-C降低) ④葡萄糖代谢异常(糖耐量降低、2型糖尿病) ⑤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IR) 高胰岛素血症的不良作用 ①肾小管钠重吸收增加 ②交感神经活性增强 ③细胞膜离子转运障碍:细胞内Na+增加、Ca++增加 ④血管壁增生肥厚重塑 五、病理改变 ⒈动脉 细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 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化 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血管壁重塑或重构 大中动脉粥样硬化 五、病理改变 ⒉心脏 左心室肥厚、扩大 心力衰竭 高血压心脏病 五、病理改变 ⒊肾脏 肾小动脉硬化 肾小球纤维化、萎缩 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衰竭 五、病理改变 ⒋大脑 微小动脉瘤形成、破裂、出血——脑出血 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 六、临床表现 ㈠一般表现 多见于中老年人 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多无明显症状,常于偶尔体格检查时发现或发生并发症时才发现 ㈠一般表现 ⒈症状 头昏、头痛、头晕、头胀、眼花、耳鸣、心悸、健忘、易怒、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 症状与血压水平不一定成比例 ㈠一般表现 ⒉体征 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呈金属音 第四心音 主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收缩早期喀喇音 左心室肥大体征 ㈡靶器官损害(TOD) ⒈左心室肥厚、扩大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左室质量指数LVMI 胸部X线 ㈡靶器官损害(TOD) ⒉动脉壁增厚 颈动脉超声IMT ≥0.9mm 或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表现 ㈡靶器官损害(TOD) ⒊血清肌酐浓度轻度升高 男性 115-133μmol/L (1.3-1.5mg/dl) 女性 107-124μmol/L (1.2-1.4mg/dl) ㈡靶器官损害(TOD) ⒋微量白蛋白尿 30-300mg/24h 白蛋白/肌酐比: 男性≥22mg/g(2.5mg/ mmol/L) 女性≥31mg/g(3.5mg/ mmol/L) ㈢并存临床情况(ACC) ⒈脑血管疾病 ①缺血性脑卒中 ②出血性脑卒中 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㈢并存临床情况(ACC) ⒉心脏疾病 ①心肌梗死 ②心绞痛 ③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PCI,CABG) ④充血性心力衰竭 ㈢并存临床情况(ACC) ⒊肾脏疾病 ①糖尿病肾病 ②肾功能受损 ③肾功能衰竭 ㈢并存临床情况(ACC) 肾功能受损 血清肌酐浓度 男性>133μmol/L(1.5mg/dl) 女性>124μmol/L(1.4mg/dl) 蛋白尿>300mg/24h 肾功能衰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