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稻纹枯病.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林牧渔]稻纹枯病

第一节 稻瘟病附胡麻叶斑病 第二节 稻纹枯病 第三节 稻白叶枯病附细菌性条斑病 第四节 稻恶苗病 第五节 稻曲病 第六节 水稻病毒病(橙叶病、瘤矮病) 第七节 水稻赤枯病 第八节 作物生理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的田间诊断 我国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较重;华北、东北和云南稻区有发生,局部地区为害重。 早稻发病重于晚稻,各地病害盛期都在水稻孕穗至抽穗期。 1. 症状 2. 病原学 3. 病害循环 4. 发病条件 5. 预测预报 6. 防治 多从近水面叶鞘部位始发,初为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后椭圆形,常多个病斑合并成云纹状大斑。湿度低时病斑中部草黄色或灰白色,边缘暗褐色。潮湿时中央灰绿色至灰褐色,重病时叶鞘变黄枯死。 叶片和茎部病斑与叶鞘的相似。上部叶片病重时常湿腐,形成 “穿顶”或 “胎里死” ;穗部发病,秕谷增加,甚至造成全株倒伏、枯腐。阴湿时病部生白色至灰白色蛛网状菌丝体,纠结成白色绒球状菌核,老熟菌核暗褐色,鼠粪状,干燥时易脱落。 2. 病原学 2.1 病原菌 2.2 形态 2.3 生理 2.4 生理分化 2.5 致病机制 2.6 寄主范围 无性阶段半知菌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有性阶段担子菌门瓜亡革菌。 菌丝灰白色,分枝与母枝成锐角,分枝基部缢缩,近分枝处有分隔。菌丝接触寄主时,其先端呈裂片状。 菌核扁球形,表面粗糙,成熟后易脱落。菌核内外层均为褐色,外层由10~15层死细胞腔组成,内层则由中部膨大粗短、藕节状的活细胞群组成。内层比外层厚时为沉核,反之为浮核。通常浮核多于沉核。 病菌生长: 病菌侵入: 菌核生长: 病菌致死: 病菌存活 与侵染: 根据菌丝融合亲和现象,立枯丝核菌可分为9个菌丝融合群(Anastomosis group, AG),以AG-1-1A或AG-1群对水稻致病力最强。 江苏省农科院把侵染水稻的AG-1,按培养性状和致病性划分为3个类型,即A、B、C型,A型致病力最强,B型其次,C型最弱。 病菌的致病性与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呈正相关。 稻纹枯病菌产生的毒素对水稻胚根、胚芽有抑制作用,对水稻4叶期幼苗有致萎作用,用以接种稻株也表现与病菌侵染类似的症状 。 不同菌丝融合群菌株的侵染机制存在一定的差异。 寄主范围很广。据广西报道,人工接种发病的寄主有54科210种植物,自然发病的寄主植物也有15科近50种。 不同的菌丝融合群菌株的寄主范围有一定的差异,AG―1群菌株的寄主最广,而分离自未耕土壤的AG―6和AG―B1群菌株,迄今仍未在植物上找到。 3. 病害循环 3.1 越冬 3.2 初侵染和再侵染 3.3 病情发展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病稻桩、田间和田边杂草及其它寄主植物上越冬。 菌核的生活力极强,在种植冬季作物的稻田土表越冬菌核的存活率达96%以上,土表下10~26cm处越冬的菌核存活率也在88%左右。 依附于稻株基部的菌核大量萌生菌丝 ,在叶鞘上延伸,从叶鞘表面或叶鞘缝隙处进入叶鞘内侧 ,形成附着胞和侵染垫,再形成侵染钉,通过气孔或直接从表皮细胞间隙或穿透表皮细胞壁侵入。 稻株发病后,病部再长出菌丝体和新的菌核,通过菌丝的延伸缠绕作用和落入水中的新菌核进行再侵染。 分蘖盛期至孕穗期病害以横向(水平)扩展为主 ,增加病丛率及病株数; 抽穗期后以纵向(垂直)扩展为主 ,增加严重度。 至稻株抽穗后前10天,病害达最高峰。 4. 发病条件 4.1 气候 4.2 栽培管理 4.3 品种抗性和生育期 4.4 菌源基数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2℃又有雨湿时,病害开始发生。 23~25℃并伴有雨湿的场合下病情缓慢扩展。 28~32℃和RH>97%时病情扩展最快。 当日均气温下降到20℃左右时,病害受到抑制。 在同一地区内温度主要影响一年中病害始见期和终止期的迟早,在适温范围内湿度则主要影响病情轻重,湿度越大,危害越重。 华南双季连作稻区,早稻发病高峰期为5~6月,晚稻9~10月 。 各地病害盛期都与水稻易感生育阶段孕穗至抽穗期相吻合。 凡偏施或过量集中追施氮肥,稻株叶片柔嫩,浓绿披垂,株间密不透风,湿度过大,稻株内碳氮比降低,削弱抗病力,甚至稻株倒伏,都有利于菌丝延伸扩展,侵染发病。 施足基肥,配施磷钾肥,适时适量追肥,既保持一定的氮素营养,又可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提高稻株抗病性。 深灌、漫灌和串灌,增加田间湿度,有利于菌丝生长侵染和菌核漂移,促进病害传播。 浅水勤灌,湿润灌溉,够苗及时排水露田晒田,可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