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打造未来战争智能能垒--论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工程建设
专访总参工程兵某设计研究所专家团队
2012年11月15日09:19 |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 | 保存到博客 新华网
n357687417.shtml
新华网
( 2 )
防护工程:打造未来战争“智能堡垒” 专访总参工程兵某设计研究所专家团队
赵杰余松林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一次阐明了我国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强调要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防御是作战的基本类型之一。在信息化战争时代,砺剑与铸盾对打赢同等重要,尤其是在防护工程技术领域,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在未来战场变被动为主动,就能使国家和人民在战时少受损失。当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给军事工程防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那么,应当如何建设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防护工程体系,让防护工程成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智能堡垒”?围绕这一话题,我们近日对总参工程兵某设计研究所的有关专家进行了专访。
连线专家
中国工程院 院士 杨秀敏
总参某设计研究所 所长 许正凤
总工程师 吴向阳
高级工程师 刘宜平
问:人类自诞生以来,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防护工程在人类战争史上是如何发展的呢?
杨秀敏:防护工程的发展形式始终都与战争形态密切相关。冷兵器时代,防护工程主要是高筑墙、深挖壕,抵御步骑兵进攻。我国的万里长城就是一个典范。火药的发明,使战争进入了热兵器时代,炮台、堡垒等要塞式工程成为抵御枪炮进攻的防护手段。随着内燃机和其他机械兵器的出现,战争进入了机械化时代,永备工事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阵地工程体系成为迟滞和反击敌机械化进攻的重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区,苏军依托阵地顽强抵抗,挫败了德军的进攻,并转入战略反攻。上世纪40年代,核技术和火箭技术逐步成熟,产生了具有巨大破坏力的远程核武器,使地下防护工程成为国防工程的主要形式,产生了抗核爆的深层地下坚固工程和地下指挥中心体系。防护层厚度400多米的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夏延山地下指挥中心,是这类工程的典型代表。
问:为什么说信息化条件下的防护工程的意义更加重要?
杨秀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进攻性武器杀伤威力成倍提高,这对作战指挥的稳定顺畅、武器装备效能的充分发挥,以及有生力量的生存安全构成了更加严重威胁,防护工程建设必须紧跟武器装备和战争形态的变化不断发展。我国奉行的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未来战争对于我们而言,主要是防御作战,防护工程作为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武器装备水平总体上还处于劣势,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防护工程建设,弥补武器装备不足,完善国防防御体系,加紧防护技术研究、加快防护工程建设步伐。
问: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军事防护工程主要面临哪些威胁?
吴向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侦察威胁和打击威胁。
在对信息化战争的描述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透明战场”这个说法。信息化条件下,各军事强国纷纷打造能够洞察对手一举一动的“火眼金睛”,侦察监视技术和能力持续提高,防护工程面临的侦察威胁可谓空前增大:
一是看得更清。当前,光学照相卫星的分辨率已达0.1米,而且可以与合成孔径雷达、高光谱成像卫星等组成航天侦察网;以无人机为代表的航空侦察可对重点区域进行长期监视;以GPS、卫星通信设施为代表的装备器材,使得地面侦察无孔不入、防不胜防。
二是识别更准。从海量的侦察监视数据中,提取目标信息犹如大海捞针。但图像处理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为高效处理数据提供平台,为分析、处理不同渠道和技术标准的数据提供支持,“大海捞针”变得易如反掌。伊拉克战争,美军中央战区总部中若干个大型屏幕上,约每2.5分钟即更新一次战场数据,近实时地构建出整个作战地区的全景画面。
三是反应更快。在作战系统高度信息化的基础上,侦察监视系统的获取、传输、处理和使用均可实现自动化,与打击武器有效融合,又可大大提高兵力兵器打击的反应能力。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从发现目标到打击摧毁,时间可缩短到10分钟以内,而无人机作战平台甚至可实现实时打击。
刘宜平:在打击威胁方面,信息化条件下武器装备的发展,同样给防护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是打击的精度更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精确制导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攻击样式。如海湾战争中,美国空军在100千米外向伊拉克的一个水电站发射了两枚“斯拉姆”空对地导弹,结果是两枚导弹先后从同一个洞穿入发电厂,彻底摧毁了目标。
二是硬毁伤能力增大。在这方面,钻地武器的发展尤为迅速。美国MOP炸弹总重约13.6吨,是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