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室气体排放绩效分类管理分区方法研究进展天津大学研究生e
温室气体排放绩效分类管理分区方法研究报告
天津大学环境学院
2011年1月
目录
引言 4
1.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国际比较10.1 5
1.1 时间趋势比较 5
1.2 温室绩效现状比较 5
1.3典型国家产业完全碳排放强度 6
2 温室气体排放绩效分区研究10.2 8
2.1 分区指标的主要内容 8
2.2 分区结果分析 9
2.2.1高温室气体绩效区 12
2.2.2中温室气体绩效区 13
2.2.3低温室气体绩效区 14
2.2.4综合指标分析 14
3主要温室气体排放行业分区分析10.3 18
3.1 温室气体排放主要行业总体分析10.3.1 18
3.1.1 高碳行业 18
3.1.2 工业过程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行业 19
3.1.3 能源加工行业 20
3.1.4 能源终端消费行业与能源加工行业-转移排放 20
3.2 典型行业温室气体绩效分析10.3.2 21
3.2.1 电力行业 21
3.2.2 钢铁行业 25
3.2.3 水泥行业 27
4 各类分区典型区域分析11 31
4.1第一类区域—北京 31
4.1.1经济结构-第三产业为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余地不大 31
4.1.1能源结构-化石燃料比例高、碳排放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碳减排压力大 31
4.1.3 绩效特征-单位GDP排放绩效和高碳产品排放绩效属于全国先进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较小 32
4.1.4生活消费-间接、分散式碳排放增加明显,传统集中治理方式受到挑战 33
4.1.5 总结 34
4.2 第二类区域——广东 34
4.2.1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比例和城市化率都居于省区第一,通过产业调整可以进一步提高温室气体排放绩效 34
4.2.2能源结构-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对外依存度高,能源结构有待优化,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减排的潜力大 36
4.2.3绩效特征-行业技术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但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在一些产业方面还有潜力可以挖掘 38
4.2.4区域产业结构分布不平衡 41
4.2.5 总结 41
4.3 第三类区域——江苏 43
4.3.1 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和重工业为主,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第三产业比例有待提高 43
4.3.2 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 自给率甚低,近年来煤炭消费比例有所上升,减排压力加大,海洋清洁能源有待开发 44
4.3.3 绩效特征-与国内先进地区和国际水平相比有差距,有提高潜力 45
4.3.4 苏南苏北发展不均衡,苏北面临产业转移带来的减排压力 47
4.3.5 总结 47
4.4 第四类区域——天津 48
4.4.1 经济结构-经济增长速度快,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重工业比重加大,减排的压力和潜力都比较大 48
4.4.2 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优质能源消费所占的比重偏低 51
4.4.3 绩效特征-高碳产业排放绩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与国内先进水平有差距 52
4.4.4 生活消费-人均排放量大,减排潜力大,城市建设指标低于类似大城市,通过城市建设减排的潜力巨大 54
4.4.5总结 56
4.5 第五类区域——四川 57
4.5.1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层次偏低,属于工业化初期,要控制未来产业重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57
4.5.2 能源结构-水电比重居于全国首位,开发潜力大,可以对提高温室气体绩效水平有比较大的贡献 58
4.5.3 绩效特征-单位GDP能耗和高碳产业排放绩效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还有技术潜力可以挖掘,特别是水泥产业绩效指标偏低 58
4.5.4 总结 59
4.6 第六类区域——云南 59
4.6.1经济结构-经济水平相对水平低,属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但近期重工业比重显著上升,对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有负面影响 59
4.6.2能源结构-仍是以煤为主,水电占据一定比例,可再生能源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61
4.6.3绩效特征-技术水平低,减排技术潜力巨大 63
4.6.5总结 65
4.4 第七类区域——山西 66
4.7.1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例居于全国首位,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比例大,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大,但难度也大,“锁定效应”的影响短期难以消除 66
4.7.2 能源结构-煤的比例极高,改“输煤”为“输电”增加了山西省的二氧化碳排放 68
4.7.3 绩效特征-高碳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68
4.7.4 总结 70
5 温室绩效2020年分解预测值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 71
5.1 分解预测模型 71
5.2 模型结果分析 72
6 主要结论总结与讨论 74
附录: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 76
引言
在哥本哈根会议的前夕,中国政府宣布了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