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等教育]中国思想史课件
孔子与儒家学派 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生平见于《史记 ? 孔子世家》。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 孔子祖籍为宋国贵族,出生于鲁国,做过管理仓库和牧场的小吏,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和司寇,短期行摄相事。周游列国,传经布道。违反历史的发展趋势,始终不得重用。暮年回到鲁国,整理古籍,《诗》《书》《易》等都经孔子疏理,并根据鲁国史料修订《春秋》。聚众讲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孔子退修诗书图(局部) 孔子退修诗书图 《论语》的概况 《论语》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的主要记载孔子言行的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东汉时列为儒家七经之一,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 汉代有《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种。《古论语》和《齐论语》失传,今本《论语》20篇,是东汉郑玄以《鲁论语》融合诸本而成。 《论语》注本有三国魏人何晏《论语集解》,宋代邢昺《论语正义》,见《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中有《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父子有《论语正义》。 今人杨伯峻先生有《论语译注》,附《论语字典》。 《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采用三国魏人何晏的《论语集解》和宋代邢昺的《论语正义》。 中华书局《诸子集成》之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 清代刘宝楠之《论语正义》 中华书局出版今人杨伯峻之《论语译注》后附《论语字典》 孔子的思想 第一章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 核心思想是“仁”,仁是由家庭关系出发的有等级差别的爱。比如, “爱人”、泛爱众,而亲仁、爱人要推己及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第一节 仁的多方面的层次 第一、仁作为道德本身内容上的层次共有49个方面,主要有: 刚毅木讷近仁。 仁者其言也讱。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能行五者则仁: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第二、 仁在个人修养上的不同层次 1、士: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圣人(人当追求的理想目标): 圣人一指帝王,如尧、舜、禹。 二指道德、智力、功绩的完人。 第三、 仁在政治实践中的不同层次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因此要求从政的士、君子应行仁的三个层次是:1、修己以敬(修身)。 2、修己以安人(齐家)。 3、修己以安百姓(治国、平天下)。 第二节 仁为核心礼为形式的仁礼观 仁与礼的关系:互相制约、互相辅助,从而达到一种有等级但又不过分对立,有仁爱但又有区别,也就是等级与仁爱的对立统一,人民生活安定富裕的理想状态。 尊尊与亲亲的关系。孔子认为周礼最核心的两个原则就是尊尊(维护等级制度的原则,首要在尊君)和亲亲(维护宗法制的原则,首要在孝悌)。 为了维护尊尊、亲亲的原则,孔子主张“正名”(“名”即周礼规定的人的身份地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例如,批评“八佾”,但称鲁昭公娶吴姬“知礼”则说明孔子的正名主张不彻底。 第三节作为仁的人生哲学方法论的“中庸” 中,即中正、中和。 庸,即常。 中庸即以“中正”为常道,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要坚持“中”,就必须把握两端即矛盾的对立两面,以避免偏执于一端的危险)。 中庸的特征 一、过犹不及。 评价两个学生(子张与子夏)时说的话。 反对无原则的“乡愿”。 二、和而不同。 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为“同”。 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为“和”。 讲原则。 三、“时中” 。 “时中”即在不同的时机上用“中”,必须审时度势,灵活处理。例如,同样是回答“闻斯行诸”的疑问,答子路要先咨询父兄,答冉有则是要求他立即行动。 总结 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中庸是二者相统一的方法论。 讨论 第二章 孔子的伦理思想 伦理思想:人相处时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 孔子伦理思想的总纲:仁。 统治者当“敬德保民”,“其身正,不令而行”,孔子主张将政治与伦理道德密切结合,这样才会治理好国家。 一、孝悌 是维护宗法制度的必要的德目。 二者之中,孝更重要,孝要:合礼;敬;色难。 孝不但是强制,更应该是纯真无伪的情感的流露,因此,孝有二重性。 二、忠信 忠,对上竭尽所能,诚实负责的态度。 平等意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与后代的单方面要求臣尽忠不同。臣应对君的错误直言相谏。 信,即诚实无欺,它是普通人的交友
文档评论(0)